倪萍加強藝術修養脫穎而出
遠大的目標是成功的動力,優秀的綜合素質是成功最有力的保證,但行動卻是聯係夢想與成功的橋梁,沒有具體的行動,任何夢想就會變成空想。
倪萍1959年出生於山東青島的一個普通幹部家庭。1978年倪萍從青島39中學畢業之後,考入山東藝術學院,實現了童年從藝的理想。大學畢業之後,倪萍被分配到山東話劇院工作,先後擔任了十部話劇的女主角。1983年她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兼任山東電影家協會副主席。1990年倪萍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在中央電視台擔任《人與人》欄目的的第三主詩人,她的主持才華引起社會各界關注。1991年1月,倪萍第一次主持《綜藝大觀》,由於她的出色表現,同年5月她獲得空缺了4年的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得到了行家的肯定和觀眾的認可。
在主持人生涯中,倪萍多次與國內的著名主持人趙忠祥、楊瀾、薑昆等人合作主持各種大型文藝晚會,她連續五次主持中央電視台的金牌節目——春節聯歡晚會。經她主持播出的節目已達300多台,她接受了10萬餘個鏡頭的考驗,成為建國以來國內現場主持綜藝節目最多的人,被領導與同行稱為“最讓人放心的主持人”。觀眾則稱她為“最有人緣的主持人”。倪萍成為了中央電視台的當家女主持人。
倪萍之所以能把自己的夢想逐步變成現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懂得了“行動比夢想更重要”。自從產生了從影的願望之後,她采取的具體行動主要有:抓緊文化課的學習,這是幹任何事業的基礎;有意識地汲取各種藝術營養,這是跨入藝術殿堂的必備要素。正是由於她采取了實現夢想的具體而詳細的步驟,才比他人積累了更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藝術修養,當機會來臨之際,她就自然而然地脫穎而出,曾以青島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踏上了從藝的道路,實現了有別於普通人生的第一步夢想。
在萬眾攢動之中,怎樣才能異軍突起呢?惟一的辦法就是追求卓越。成功往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的每一步都為個人展示自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隻有在此表現出比別人更好的品德與素質,諸如敬業、成熟、天賦、才幹等等,才能引起世人的關注,這就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才能水平。
1987年春節,倪萍從濟南回青島老家過年,和唐國強、宋佳一起被電視台作為家鄉的名人請到劇組。倪萍剛一出現,就被從中央電視台趕來的女導演劉瑞琴喜歡上了。她問倪萍是否願意主持節目,倪萍回答說願意。於是,劉瑞琴決定邀請倪萍在自己導演的大型係列片《人與人》中擔任第三主持人。當時已有兩位主持人,一位是李小玢,她的主持風格既親切自然又不落俗套。另一位是方舒,她因主演《日出》中的陳白露而榮獲1987年的“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可謂是如日中天的明星。倪萍清楚地知道,做為主持人,她的先天條件和外型不能和李小玢、方舒相比。《人與人》都是十幾集一拍,每次都由李小玢和方舒先選劇本,剩下的才輪到她,但她沒有氣餒,一直在努力地工作,試圖把每一集都做得精益求精。《人與人》欄目給倪萍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現才能的舞台,使她能從容地麵對鏡頭,自如地調動億萬觀眾的情緒,但這一切的取得與她善於在細微之處表現卓越是分不開的。倪萍之所以被劉導演相中,擔任《人與人》的主持人,完全是因為她在主持過程中表現出過人的才華與突出的敬業精神,可以說這次機會的出現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如果她主持節目時沒有表現出令人稱道的地方,也就自然地失去了這次走入中央電視台的機會。
進入中央電視台後,倪萍憑借的也是卓越表現。她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她從各個方麵加強自己的業務水平,無論從文化修養,還是主持風格,她都力求更進一步。她做每一件事,都要力求盡善盡美,表現出比別人更深厚的功力,她認為隻有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引起眾人的注意,才能贏得機會的青睞。她把別人不願意主持的節目做得有聲有色,令人讚不絕口。這樣,成功終於如期而至。在一不漂亮、二沒名氣的情況下,對著那些大明星,她通過在製作節目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之處,一次次地為自己贏得了喝彩。
1990年底,中央電視台決定由倪萍主持“綜藝大觀”節目。眾所周知,“綜藝大觀”與“正大綜藝”是中央電視台的王牌節目,雙方一直並駕齊驅,偶而有些差別卻也不大。倪萍的前任主持人王剛、成方圓在與“正大綜藝”的主持人薑昆、楊瀾的激烈對壘中,雙方平分秋色,難分高下。當時的倪萍在一些人眼裏,根本沒法與楊瀾相比,楊瀾的純情,楊瀾的伶俐,楊瀾的輕鬆,楊瀾的一切都是一片陽光燦爛。倪萍既為機會的降臨而喜悅,也為自己是否能勝任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而擔憂,當時她麵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既有前人創造的高標準又有廣大觀眾對節目的新要求,沒有多少主持經驗的倪萍產生一些恐懼是完全正常的。可貴的是,她沒有被恐懼懾服,而是暗下決心,一定要縮短與前人們的差距,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事實證明,她的努力沒有白費,3個月後,倪萍獲得了空缺4年之久的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的榮譽,這意味著,倪萍進入電視圈,得到了行家們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