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循序漸進,步步為營(1 / 1)

做事情先從簡單的、易於把握的環節入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要有條理,不能急。如果一上來就要先做沒把握的事,可能會開場就輸掉了,被淘汰出局。宋太祖趙匡胤皇袍加身之後,最大的心願是盡快統一天下,做一個真正的天子。由於五代以來的混亂,天下早已四分五裂,宋太祖運用謀略奪得的皇權,其勢力也隻能局限於後周原來的地盤,東至大海,西至秦隴,南至長江,北鄰河北。在其周圍,還有多個稱帝稱王的割據政權。如南方有南唐、吳越、南漢、南平、武平,西邊有後蜀、羌、西夏。在北宋的範圍之內,還是由十幾個節度使分別管轄的。

麵對這麼多對手,趙匡胤不可能同時出擊,他隻能挑形勢最緊迫的事情先辦,挑對自己危脅最大的對手先解決。當時最令趙匡胤擔心的,是在山西地區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在江蘇與安徽一帶的淮南軍節度使李重進。昭義軍轄區主要在山西,居太行之脊,對開封一帶正好居高臨下。它的戰略重要性還在於,它正好處於宋和北漢之間。雙方誰占據了它就取得了對另一方的主動權。而東南的淮南軍對宋來說正頂腰眼。淮南軍控製著江蘇、安徽、湖北等11個州,對處於中原的宋來說,形成從東到南的一個半圓形包圍圈。而且這一地區的最大特點,是地勢平曠,沒有任何的險要可守。如果昭義軍與淮南軍聯手向位於開封的宋都進攻,恐怕趙匡胤的皇位就要得而複失了。所以,趙匡胤的目標最先定在他們兩個上。

這兩個對手又按怎樣一個順序去對付呢?李筠性格剛烈少謀,而李重進少謀寡斷。趙匡胤的大方針是各個擊破,唯恐二者聯合。所以他要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滅躁進的李筠,並盡量穩住李重進。在李重進猶豫未決時,再回過頭來收拾他。

建隆元年(960),李筠起兵,並北聯北漢皇帝劉鈞,南結淮南軍李重進。但李筠辦事疏漏不密,起兵前沒有做艱苦細致的準備工作,和北漢的聯盟鬆散而又相互猜忌,結果北漢援軍反倒成了不安因素。趙匡胤按原定計劃迅速出兵鎮壓。對李筠一戰的關鍵是快,在其他節度使還沒來得及反應前就得消滅他。所以,趙匡胤命將士抄小路晝夜疾馳。他自己在崎嶇的山路中甚至下馬,讓坐騎馱石開路。宋軍以奇快的速度出敵意料地占領了有利地形,很快平定了叛亂。而對付李重進,關鍵是拖,利用他優柔的性格。趙匡胤又是賜免死金牌,又派內應穩住李重進,給他大吃定心丸。等他決意起兵時,已經錯過了和李筠合兵的機會,最後也被宋軍滅掉。

內部反抗勢力平定以後,趙宋王朝得到初步鞏固。於是統一全國的問題,便提到了趙匡胤的議事日程上來。當時北方是遼國,實力強大,而南方割據小國雖多,但政權腐敗,實力弱。趙匡胤決定先易後難,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麵的強敵。

趙匡胤用了十多年時間,依次削平了南方的割據政權。最後才對付北方的北漢和遼國。北漢不是在他手下滅掉的,但他為太宗留下了很好的基礎。

巨人集團的史玉柱失利以後,又靠“腦白金”進軍保健品業,前後隻有短短幾年的時間,就重新崛起,成為商界的神話。他做“腦白金”時沒有多少資金,先在一個縣做銷售,打開局麵,積累了一點資金後,再做一個省;然後再擴展到全國。如此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一個商界的巨人又重新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