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5章 做朵快樂的“蘑菇”(1 / 1)

有一個有趣的“蘑菇定律”,是形容初學者或年輕人的。剛人道的人處境很像蘑菇: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批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據說,“蘑菇定律是上世紀70年代由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編寫”的,這些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人早已習慣了人們的誤解和漠視,所以在這條“定律”中,自嘲和自豪兼而有之。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段“蘑菇”的經曆,但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對一個組織來說,新進的員工都是一張白紙,能力和經驗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給員工的起薪和工作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貞觀年間的名臣馬周,早年就是一株不為人知的蘑菇。馬周出身孤貧,早年遭遇頗為坎坷,雖然他飽讀詩書,畢竟因為社會地位低下,也不被家鄉父老所重視。後來,他謀到了一個教書匠的差事,他大概是不屑於此吧,也不認真講授,常混跡於酒樓茶肆之間,被地方官屢加譴責。於是他拂袖而去,漫遊於曹州、汴州一帶,又被一個小縣令所羞辱。他一憤之下,直奔長安。

來到京師長安之後,他便投奔在中郎將常何的門下。貞觀三年,唐太宗命大臣百僚上書,評論朝政的得失,常何是個武官,對於政治上的事情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卻給馬周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好時機,於是,他代常何起草了一份奏書,就朝政得失的二十餘件事加以評論,條分縷析,引經據典,很有見地。唐太宗一見,大為讚賞,奇怪常何怎麼會有這種能力,常何老老實實回答:“我可沒這個能力,這是我的家客馬周擬寫的。”唐太宗惜才如命,連忙傳令召見。當見到馬周之後,與之交談,談得很投機,當即便將他留在了朝廷。常何因舉薦能人也受到賞賜。從此,馬周官運亨通。

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隻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曆對成長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曆的一步。

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曆程,盡可能地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是每個剛踏人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麵對的問題。

很多年輕人,當他們走出校園時,總是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就應該得到相當豐厚的報酬。他們喜歡在工資上相互攀比,工資似乎成了他們衡量彼此價值的惟一標準。但事實上,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是無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於是他們就有了許多抱怨。

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資也達不到他們的預期,曾經在校園編織的夢想也逐漸破滅了。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工作時總是采取一種應付的態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

因此,對他們來說,參加第一份工作時必須消除不現實的幻想,他們應該認識到,沒有任何工作是卑微的。

對於初出茅廬者來說,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績之後,總是希望上司和同事會注意自己,最好還能加上兩句讚賞;如果遇到挫折或做錯某事,總以為別人時刻在盯著自己,隨時準備責備自己。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生活的煩惱,沒有人有時間刻意去注意別人。

所以,年輕人應該磨去棱角,適應社會,不斷充電,提升能力,時間久了,你自然會得上司的青睞。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