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有失誤不是不能批評,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在批評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一切言詞都要實事求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誇張是大忌。
在《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宋太祖在臣子張思先麵前說過大話:“因你這次為君為國做出如此重大貢獻,我決意讓你官拜司徒。”
張思先左等右等總不見任命下來,可是又不好當麵質詢,這會讓皇帝麵子上不好看,也可能此事就吹了。左思右想,隻能幽默一下,來個皆大歡喜。
有一天,張思先故意騎一隻奇瘦之馬從太祖麵前經過,並驚慌下馬向皇帝請安。皇帝問道“你這馬匹為何如此之瘦?是不是你不好好喂它?”張思先答:“一天三鬥。”太祖又問:“吃得這麼多,為何還如此之瘦?”張答:“我答應給它一天三鬥糧,可是我沒給它吃那麼多。”二人大笑不止。
太祖是個聰明人,馬上有所頓悟。第二天,就下旨任命張思先為司徒長史。
《三國誌》中也有一件有趣的事:
曹操的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很受曹操的寵愛。因此曹操便想廢除長子曹丕的世子地位,而改立曹植為世子。這一天,曹操叫來謀士賈詡,屏退左右,向賈詡說起自己打算廢丕立植之意,並問賈詡:“你說說你的看法。”
賈詡心中是不讚成改立世子的,可直截了當地否定曹操的心願當然不行。賈詡聽完曹操的述說後,一直默默不語,也沒有回答曹操的詢問。曹操見他半天不說話,便問道:“和你說了半天,可你卻不回答我的問題,這是為什麼?”賈詡慢悠悠地回答說:“臣下在想一件事,因而未能及時回答您的問題。”曹操又問:“你在想什麼事?”
賈詡沉思半晌,回答道:“我在想袁紹、劉表父子的事呀!”袁紹和劉表都是東漢末年稱霸一方的豪強,袁紹因為非常喜歡小兒子袁尚,便讓他代替了長子袁譚做了世子。袁紹死後,袁尚、袁譚各樹一幟,互相爭鬥,最後都被曹操一一滅掉了。劉表也很喜歡小兒子劉琮,後來便廢掉了長子劉琦,讓劉琮做了繼承人,最後也被曹操滅掉。賈詡特意點出這兩個廢長立幼而最終又被曹操攻滅的人來,意在表明廢長立幼終不可取,非常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勸諫。
曹操聽了賈詡的話,當然馬上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哈哈一笑,從此再也不提改立世子的事了。
上級有失誤不是不能批評,但一定要注意方式。英國大文豪毛姆在其名著《人性枷鎖》一書中說過一句亙古名言:“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請你批評指教,他所真正要的還是讚美。”因為,這是人性所在。因此,為了達到同一目的,你要含蓄、幽默,要讓人感悟,而非刺痛,這樣才能皆大歡喜。
管理學家認為:
1.批評的效益在什麼時候都是與被批評者對你的信任成正比關係,否則將適得其反。
2.當被批評者的不當行為可能重複發生且可能予以糾正時,才值得批評、才有批評的價值和意義。
3.要選擇批評的時機,要避免含混不清或類似諷刺的措辭,尤其不能對其表現出完全置身於外的態度。
4.在批評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一切言詞都要實事求是,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誇張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