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7章 學會做個有心人(1 / 1)

應該主動去發掘工作,而不是等著上司指派,在上司的心目中,下屬是不能在辦公時間停下來的,下屬有責任去發掘工作,而不是讓工作去等他們。

在單位裏,要做個有心人,善於觀察,做事靈活,適時變通,這樣才能領先別人一步,早日獲得上司賞識。

不懂機智應變的人也許工作非常努力刻苦,但充其量不過是一頭勤奮的牛,隻能用來幹粗活、重活,被人牽著鼻子工作。

在工作的過程中,每當遇到困難時,你所做出的應變行為是否恰當,是老板給分或扣分的依據。假如你的應變符合老板的意願,你就獲得了一次令老板賞識的機會,向牽牛人的位子近了一步,否則就失去了機會,離牽牛人的位子越來越遠。

和珅本是宮中的一名小侍衛,默默無聞。一日,乾隆帝大駕將出,倉促間求黃龍傘蓋不得,乾隆帝發了脾氣,問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

乾隆帝說的這句話,出自《論語》,因為他喜歡風雅,經常引經據典。這也是很多領導的喜好。

皇帝發怒,非同小可,一時間,隨行人員瞠目相向,不知所措,而和珅知道此句出自《論語》,應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他聲音洪亮,口齒清楚,語言幹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聲望去,隻見說話人儀態俊雅,氣質非凡,乾隆帝很喜歡。就問他出身,知是官學生,雖然學曆不高,但畢竟乃讀書人出身,這在侍衛中也實屬鳳毛麟角了。從此記住了和珅。和珅開始發跡。

和珅常在乾隆身邊,他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甚至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處處注意,留心觀察。時間一久,把乾隆的脾氣、心理、愛憎等等,了解得十分清楚。乾隆什麼時候想要什麼東西,什麼時候該辦什麼事情,他一看乾隆的臉色,就能猜得出個八九。有時不等乾隆開口,他早已把該要的東西準備好了。和珅如此費盡心機,在各方麵都使乾隆非常滿意。

有一年,順天府舉辦鄉試,四書的題目照例由皇帝欽命。先是內閣預先進呈一部四書,皇帝出完題後再發回。這一次當太監捧著四書發還內閣時,和珅就打聽乾隆命題時的情況。太監說:“皇上信手翻著《論語》,第一本快完的時候,忽然點頭微笑,振筆直書。”和珅想了想,說:“一定要考‘乞醯’這一章。”考題發下來,果然如此。原來這一年是乙酉年,“乞醯”二字正好嵌著“乙酉”。和珅的揣摩本領由此可見一斑。

由於和珅對乾隆皇帝的心理看得很準,又費盡心機去逢迎,乾隆帝對他的辦事能力極為滿意,嘉他勤勉忠心。

每一位領導都希望自己的下屬能主動工作,並帶著思考去工作,他絕不想讓下屬變成“機器”,也不願接受機器般的下屬,因為這樣會讓他不得不分出精力去指導具體業務的進行。

因此,在工作中,你若不能發揮主動接受、思考及實踐的精神,你就永遠不可能有進步,而永遠被人踩在腳下。

首先,你不能隻一味地按照指令上說的去做,上司沒有交待的事就絕對不做;也不能整天抱著“隻要領得到薪水就成了”的想法。

每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絕不在單位多呆一分一秒,上司交辦的工作雖然不會拖拖拉拉完成,也絕對不會提前完成;就算在完成了現有工作之後,如果上司沒有分配下一次任務,也不會主動找工作去做,並認為上司沒有及時交待工作任務是他的過失,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錯誤的。

其次,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領會上司的意圖去完成工作,不能夠自己思考著將這種意圖實踐到工作中去,那升遷的事也就與你無關了。

若是你能很好地領會他們的意圖並去執行任務,對他們來說簡直再好不過了。

所以,你要能夠很明確地掌握老板和上司的指令,並加上本身的智慧與才幹,把指令的內容做得比上司想像的還要好。

平時,要主動地學習更多的有關工作範圍的知識,隨時運用到工作上。要有高度的自律能力,不用督促就可以把工作效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別人有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經驗,你及時學過來,化為己用。

學會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你的工作和你的事業才能發展得更接近你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