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逼你上路的人(2 / 2)

劉備從軍掃黃,浴血奮戰好幾年,好不容易混了個小官,卻不幸遭遇督郵,竟變成了國家的逃犯,連原來的一介草民都不如。這是劉備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劉記創業團隊好不容易開創的一個小小局麵,非但清算歸零,甚至可以說是連本帶利,蝕個精光!

很多人因此將督郵視為劉備命途中的大災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督郵其實更是劉備的大貴人。劉備雖然誌向遠大,不甘心在安喜埋沒一生,但每個人都是有得過且過的惰性的。如果不是督郵苦苦催逼,劉備也許很難下定決心放棄縣尉的職位,而再一次走上奮鬥的旅程。

安逸會扼殺一切的雄心壯誌,痛苦才是思想的原動力。在狼狽不堪的逃亡日子裏,劉備開始了對天下大勢和自身命運的思考。

事非親曆不知痛。當初盧植被索賄不成的宦官擊倒時,劉備隻是一個旁觀者。而督郵的到來,則讓劉備也成了受害者。從這個角度來看,督郵是一個“好老師”,給劉備上了有切身之痛的一課。

劉備從盧植和自身的遭遇出發,判斷大漢朝奸佞當道,小人橫行,貪腐肆虐,正人君子難有出頭之日,恐怕已是積重難返。

基於這樣的一個認知前提,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黃巾起義的必然性。張角雖然很快就被剿滅,但黃巾餘部依然此起彼伏,想要代漢而立的雄傑人物不斷湧現。

這個判斷給了四處逃亡的劉備莫大的安慰。隻要天下大亂,自己就不會缺乏出頭的機會。隻要天下大亂,自己的遠大夢想就有可能實現。

人們傾向於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認為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樣以同一方式思考。這就是虛假共識效應。當劉備認定貪腐橫行,漢室將傾後,他認為別人一定也和自己持同樣觀點。但事實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室真正的衰亡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不過,虛假共識效應帶給劉備的過度樂觀,也為他的持續奮鬥提供了足夠的勇氣,當然,凡事有利必有弊,過度樂觀帶來的美好預期在殘酷的現實麵前一再碰壁也讓劉備倍嚐艱辛,倍感無助。

盡管劉備對未來預期良好,但流亡的日子總是要一天天切實度過的。在機會尚未露臉之前,閑淡似水的日子無異於一種折磨。

督郵不但在行動上逼著劉備上了路,也在思想上逼著劉備上了路。夜深人靜之時,劉備一再反思了自己在“鞭打督郵”事件中的應對處置。盡管已經有所克製,但這依然是劉備這一生中第一次衝動行事。

衝動看似瀟灑,但其實代價巨大。對於一無所有的劉備來說,要重新找到一條晉身之路,並不那麼容易。劉備覺得,如果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他應該把自己的名聲經營得更好才對。名聲是最好的護身符。隻有未雨綢繆,讓自己美好的聲譽配得上“漢室宗親”的稱號,並廣為傳播,才是應對督郵之流“根腳之問”的最好方式。

要獲得美譽,其實是有捷徑可走的,那就是獲得名士的評價。比如,汝南名士許劭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他人的評論,時人稱之為“月旦評”。無論是誰,一旦獲得好評,立即身價百倍,名揚天下。梟雄曹操在沒有發跡時,一直死纏著許劭給自己來一次點評。許劭被逼得沒辦法,隻好給了他“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曹操由此名動天下。

但這條捷徑對劉備來說卻是一條死胡同。這並不僅僅因為他是國家逃犯,而是因為他的出身實在太過寒微,連名士的門都走不進去。

劉備隻能依靠自己,從點滴的細節做起。善積跬步,亦可致千裏;善積小流,亦可成江海。就在這深刻的反思中,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思想萌芽,漸漸生發。此後,在他漫長的奮鬥生涯中,幾乎再也沒有出現貌似酣暢淋漓,徒呈一時之快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堅忍苦守,堅韌不拔,以致於人們忘記了劉備性格中也有堅硬暴戾的一麵。直到劉備功成名就,在生命的暮年,為了給關羽張飛複仇,他才再次衝冠一怒,傾盡蜀漢整個國家之力,大舉討伐東吳。

……

心理感悟:人生中最值得感謝的就是那些逼你上路的人。

虛假共識效應人們傾向於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投射向他人,認為所有人都像自己一樣以同一方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