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囿於漢室宗親的身份障礙和道德仁義的限製,一再口頭拒絕搶占西川,但法正畢竟名義上是來邀請他“入川援手”的。這個“援川不奪川”的理由,恰如關羽當年的“降漢不降曹”,有效形成了“自我欺騙”,讓劉備得以用“援川”的名義消融內心的防禦而整點兵馬,準備入川。
人們總是習慣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判定他內心的真實態度。諸葛亮、法正,也包括曾被劉備耳提麵命的龐統,無一例外地認為劉備最終還是被“奪川”的願景打動了。
諸葛亮十分興奮,摩拳擦掌,想要再一次大顯身手,實現自己在隆中對時提出的戰略規劃。但沒想到,劉備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劉備決定,讓龐統擔任隨軍軍師,卻讓諸葛亮留守荊州!
諸葛亮一向以為入川作戰的軍師非他莫屬。他當初借著東吳吊孝的機會,策劃讓龐統來投奔劉備,就是為了給自己物色一個得力助手,以便自己騰出手來,輔助劉備奪取西川。沒想到,臥龍鳳雛合璧之後,劉備擁有了選擇騰挪的空間,竟然讓諸葛亮鎮守荊州,而把開辟新疆域的立功機會給了龐統。
劉備的這一決定,用意極深。
眾所周知,在同等付出的前提下,攻與守的收益成效是很不一樣的。守成是題中應有之義,並無多少功勞可言。而守不成則是罪大惡極。相反,攻則充滿了無知與風險,功不成是常見的情形,不會遭致過多的譴責。而一旦功成,就會名揚四海,光芒萬丈。此次劉備入川,打著援川旗號,劉璋毫無設防,再加上有法正、張鬆、孟達等關鍵人物當內應,成功的幾率非常之大。一旦功成,龐統的業績(攻取益州)就完全可以和諸葛亮(攻取荊州)平起平坐,也和兩個人的名望基本相符了。
很顯然,劉備這是要力挺龐統來製衡諸葛亮。諸葛亮想把龐統當棋子,沒想到自己卻成了劉備的棋子。
諸葛亮立即就想透了這一點,內心一陣冰涼,也深深地感到了劉備的可怕。但是,人總是會落入基本歸因錯誤的陷阱。諸葛亮隻是覺得劉備變了,卻不知道劉備的變化正是因為他自己無節製炫智的直接後果。
在大將的選擇上,劉備也是別有用意。劉備選了魏延、黃忠兩人跟隨自己入川,關張趙雲這幾人都留守荊州。
劉備選擇魏延,還是要強化對諸葛亮的製衡。諸葛亮因為長沙之戰而對魏延有著極深的偏見,但劉備此舉意在表明,雖然諸葛亮對魏延不待見,但我劉備卻很看重魏延。這不但讓魏延感激涕零,而且在組織內部明確傳達了“諸葛亮說了不算,當家的永遠是劉備”的微妙信號。
劉備選擇黃忠,一方麵是出於對他能力的信任(戰長沙時與關羽對戰不落下風),另一方麵則刻意形成了一個由新人組成的團隊。關張趙是劉備起家的班底,跟隨劉備多年,屢立戰功,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幫助劉備占有了荊州,也是功勳卓著。而龐魏黃初來乍到,為了掙得立身之基,當然有更大的動力去建功立業。
同時,關羽留在荊州,也是對諸葛亮的一種牽製。劉備知道,自從華容道事件後,這兩個人明著還算和氣,暗著卻互不服氣。有關羽在,諸葛亮自然不能隨心所欲。當然,這並不能算是劉備的妙手。任由手下的核心人物鬥氣比拚,看似有效,但實在不能說是組織之幸。
劉備的這番安排,讓諸葛亮大失所望,深受打擊,但一時也別無他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帶著龐統、魏延、黃忠,在法正的陪同下,親率三萬大軍一路入川。
這一路上,龐統欣喜若狂。他在起步上已經輸給了諸葛亮,隻能在後程發力追趕。龐統憋著勁兒要趕快建功立業,以證明自己身為鳳雛,與臥龍齊名絕非偶然!在興奮驅動下,龐統私下與法正頻頻商議,如何趁著劉璋不備,快速攻占益州。
行至半路,張鬆秘密派人送信給法正,約定等到劉備劉璋在涪城相會之際,就除掉劉璋。法正急忙找龐統商議。龐統頓時想起了劉備那天對自己說的“反曹論”,立即說:“此事決不能現在告訴主公。等到二劉會麵後,我再見機行事,稟告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