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一看這套方法不管用,急忙換招,說:“陛下是漢室皇叔,現在曹丕篡漢,您不興義兵,卻為了異姓之親,自領大軍,涉山川之險,這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願陛下深察。”
諸葛瑾這是拿局中的幾個人的身份說事。
每個人在社會體係中,都會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背後,隱藏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責任利益需求。諸葛瑾著重點明劉備是大漢皇叔的身份。以這樣的身份,在漢室被曹魏逆篡的時候,理應承擔討伐逆賊,複興漢室的責任。而關羽隻是劉備的結義兄弟(異姓之親)。為沒有血脈關係的兄弟報仇,雖也是份內的責任。但是,在正常的社會比較中,顯然比不上有血緣關係的漢室宗統更為重要。所以,諸葛瑾轉而用大義小義之辯來說服劉備。
可是,劉備在現階段,一直是在用兄弟身份在思考問題的。在他眼中,兄弟關係高於一切,兄弟關係就是最大的義。其他任何的義都要為兄弟之義讓步。
換言之,劉備早已失去了理智。諸葛瑾的話再有道理,在不講理的人聽來,都是廢話。蜀漢內部趙雲早就用這個道理勸諫過劉備的。趙雲碰了壁,諸葛瑾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東吳的卑言屈辭,反而激起了劉備更大的攻擊欲望。劉備不想再聽諸葛瑾囉嗦了,怒喝道:“殺我兄弟之仇,不共戴天。如果要朕罷兵,除非等我死了!你趕快給我走人,今天如果不是看在你弟弟的麵子上,先將你斬首示眾!我先放你回去,好好告訴孫權,洗頸待戮!”
諸葛瑾算不清這身份帳,隻能狼狽逃回,如實報知孫權。劉備的這股狠勁兒讓孫權擔心不已。這時候,大夫趙谘給孫權出了個主意。
趙谘說:“主公,我願意出使許都,去見魏天子曹丕,陳說厲害,讓曹魏出兵,偷襲漢中,這樣劉備擔心後方有失,就隻能退兵了。”
孫權大喜。但趙谘說:“辦法雖好,但還要主公受一些委屈。”原來,趙谘是要孫權向曹丕俯首稱臣,否則曹丕是不可能答應助吳襲蜀的。
孫權略一沉吟,答應了趙谘的請求。對曹丕稱臣,雖然有失顏麵,但總比丟了江山丟了命要好得多。這正是孫權一貫采用的實用投機主義。
趙谘去的正是時候。曹丕剛剛篡位,最需要的是得到天下的承認。遠人來歸是他最願意見到的事情。
此前,蜀漢的孟達因為沒有理會關羽的求救而擔心被劉備問罪,棄蜀投魏。曹丕十分高興,對孟達十分禮遇,經常是出則同車,食則同桌。這並不是因為孟達有多麼出色,而隻是恰好迎合了曹丕的內在需求。
現在,趙谘代表東吳孫權來上表歸順。這顯然比孟達來降的分量更重。曹丕立即接受了孫權的表奏,並封孫權為吳王,恩加九錫。
大夫劉曄看出東吳的歸順並非誠心誠意,隻是事急權宜之計,因此勸曹丕不要封孫權為王,以免助長貪念。誰知道孫權狡猾,曹丕更狡猾。他對劉曄說:“封王不過虛銜,隻是為了安孫權之心。這樣孫權心無旁騖,就能放手與劉備決戰。吳蜀相爭,朕既不助吳,也不扶蜀,隻看他們交兵。若滅了一國,隻有一國,那時朕再除之,又有何難?”
三國博弈,劉備的這兩個對手,都是翻雲覆雨的高手,唯獨劉備,一門心思要為兄弟報仇,絲毫沒有圓融變通的餘地。曹丕、孫權的應對,都是從政治大局的利益考量出發的。而劉備則是從兄弟情義出發的。從這一點來看,劉備是個夠義氣的好兄長,但肯定不是好的政治家。
孫權雖未能讓曹丕答應偷襲劉備後方,但他這一番輸誠,至少確保了魏國不會趁火打劫,與蜀漢夾攻東吳。應當說,孫權委曲求全的實用機會主義還是很管用的。搞定了魏國後,孫權就能踏下心來,迎接與劉備無可避免的正麵交鋒。
心理感悟:義氣用事往往等同於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