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歐元區困境的一種折中方案——雙軌的平行貨幣製度
1、平行貨幣製度的另一種思路——雙軌製
現實中,歐元、美元等存入銀行作為儲藏手段時,這些貨幣仍然會被利用來進一步投資、放貸,即進入流通領域,並沒有真正的作為存量貨幣存在。而現行貨幣製度是國家以國家信用作擔保發行貨幣,在經濟穩定增長時,政府會維持貨幣供應的穩定,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政府會有濫發貨幣蠶食居民儲蓄以征收通貨膨脹稅的衝動。本文下麵介紹有些緩解以上矛盾的雙軌平行貨幣製度的特點。
(1)價值貨幣發行組織部門
結構委員會、管理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共同組成歐洲中央銀行的決策機構。結構委員會在儲備要求上將起到決定性作用,與管理委員會成員共同討論規定儲備要求——價值貨幣。而整個歐元區內的流動性則主要指流通貨幣。
(2)流通貨幣與價值貨幣的關係
歐洲中央銀行發行兩類貨幣,第一類是流量貨幣,此類貨幣執行計價、結算職能,此類貨幣就是現在的歐元;另一類是價值貨幣,此類貨幣隻執行貯藏職能,歐洲銀行和歐元區國家央行和政府必須保證其具有穩定的價值。第二類貨幣不能在市場中流通,也不能購買商品,它隻有兌換成第一類貨幣時才能進入流通市場。所以綜合來看,第二類貨幣的對應實物可以選擇歐元區17個國家人民的家庭最終消費品的消費量(以歐元或者美元計價)。以歐元區國家的家庭最終消費品為價值基礎的貨幣製度,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貨幣的質和量成正比發展,即貨幣的幣值隨著家庭最終消費品價格的不斷上升而愈加穩定,貨幣供應量隨著家庭最終消費品價格的不斷上升而不斷增長。
(3)價值貨幣的單位
上文已經提到,價值貨幣可以與歐元區17個國家的家庭最終消費品量(以美元或者歐元計價)掛鉤,此時價值貨幣的單位便可以被確定下來。我們賦予價值貨幣的單位名稱為“最終消費因子”。
(4)價值貨幣的價格
為了確定價值貨幣的價格,以下分兩個步驟來做。
首先,通過歐元區17個國家的相關經濟指標來確定這17個國家在歐元區的權重比例。得到17個國家不同經濟指標均值的總和,然後算出各個國家相關經濟指標占總和的百分比,繼而算出每個國家所有相關指標所占比的和,然後可以算出這17個國家的相對權重比;其次,通過確定歐元區17個國家的權重以後,單位價值貨幣的價格可以根據此來確定。上文已經規定價值貨幣的價格由17個國家的家庭最終消費品的消費量的加權平均得到,此時假定從歐元正式啟動的1999年開始到2011的加權平均得到。由於各個國家家庭最終消費品量會變動,因此每年都需要進行加權調整,但是權重可以不改變。表1為歐元區17國1999年—2011年相關經濟指標平均值和最終得到的加權平均值。
從表2得知最後歐元區所有家庭最終消費品量的加權均值為690037.891(百萬歐元)。此時可以將這個均值縮小1×1012倍,均值約等於6.9歐元,且假設價值貨幣的價值與家庭最終消費品量的加權均值比例關係為1:1,即價值貨幣的價格為6.9歐元,此時“最終消費因子”=6.9歐元。即價值貨幣與流通貨幣(歐元)的比例為1:6.9。以後每3年根據實際數據進行相應調整。
2、引入平行貨幣製度可行性探討——以希臘為例
希臘主權債務共計3600億歐元,其中3522億為歐元債務,另外81.75億為別國貨幣債務,在其3522億歐元債務中,國債部分為2760億,占到總歐元債務的78%,而目前關於減記激烈討論的正是這2760億國債。目前希臘國債的前五大持有商業銀行均為希臘本國商業銀行,其持有總額約450億歐元,占希臘所有發行國債的16.5%。
貨幣雙軌製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會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解決流動性問題,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首先,利用一定的彙率差值解決流動性問題。我們已經通過模擬計算出1“最終消費因子”的價值貨幣=6.9歐元,這是通過歐元區17個國家家庭最終消費品消費量的加權平均得出的兌換比率,當應用到歐債危機最為嚴重的希臘問題上,我們可以把希臘作為一個試點來分析。現作如下假設,歐洲央行的結構委員會發行一定數量的價值貨幣給希臘央行,希臘央行將其兌換成歐元發,此時兌換比率為“最終消費因子”的價值貨幣=6.9歐元。而希臘人民和企業想要獲得價值貨幣,必須把手中的歐元兌換成價值貨幣,此時兌換比例為“最終消費因子”的價值貨幣=6歐元。這裏就會形成一個彙率差問題,即個人和企業隻需6歐元就可以換取1單位的價值貨幣,然後將這些價值貨幣轉換成歐元;而歐洲央行在中介機構進行歐元和價值貨幣兌換時,需要6.9歐元才能換取1單位的價值貨幣。此時形成的彙率差會造成個人和企業將手中的歐元先兌換成價值貨幣,然後將這些價值貨幣再兌換成歐元,此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歐元。這樣企業和個人手中的錢被人為的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