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貨幣與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當代論壇
作者:藍斌 歐浩榮 侯天誠 朱源
【摘要】 平行貨幣自貴金屬時代就沿用至今,它在各個國家和區域貨幣走向統一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理論研究方麵卻沒有受到應有重視。文章通過回顧平行貨幣理論的產生、含義、發展、利弊,重點介紹了一種以平行貨幣為基礎的貨幣雙軌製,以希臘債務危機為例探討具體操作,為亞洲貨幣一體化提供了思路,從該角度討論了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 平行貨幣 雙軌製 貨幣一體化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穩步推進利率和彙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反映一個重要的信號:中國希望通過逐步實現人民幣區域化和貨幣一體化,進而推進全球範圍內的人民幣國際化和亞洲市場的貨幣一體化進程,使人民幣更好融入國際貨幣體係。本文介紹平行貨幣及其相關理論,即一種能夠有效緩解經已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歐洲債務危機的過渡手段,從而給予中國推進亞洲貨幣一體化、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目標提供理論視角和可行性方案。
一、平行貨幣理論
1、平行貨幣的內涵
區域平行貨幣製度,由Giorgio Basevi(1975)等9位學者聯合在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發表文章提出,而當時正處於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相對處於低潮的20世70年代。Vaubel(1974)試圖讓歐洲平行貨幣比歐洲各國貨幣更有影響力,討論了幾種為平行貨幣作價值規定的方法,給出了幾種歐洲平行貨幣的定義。到了21世紀,區域平行貨幣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運用,Eichengree(2006)通過對歐洲貨幣係統的理論產生和發展回顧,認為亞洲貨幣單元可以采取平行貨幣渠道實現亞洲貨幣一體化,具有固定購買力。
通過綜合已有平行貨幣的概念描述,筆者給出一個便於操作和理解的定義:在一個國家或者超國家範圍的區域內,一種盯住某種貨幣或一籃子貨幣、由某國或某區域金融機構發行,同某國或某區域內國家貨幣執行相同的貨幣職能且與其保持固定兌換比率,具有不變購買力的過渡性貨幣。
2、平行貨幣的發展和實踐
在20世紀80年代末,平行貨幣理論得到發展並被運用於實踐,英國財政部長正式建議政府采用平行貨幣理論,並建議歐共體研究歐洲貨幣單位的職能,使其變為一種與國家貨幣平行使用的貿易和金融工具。在90年代後半期,平行貨幣理論的研究與實踐被推向高潮,歐美學者不但總結平行貨幣的利弊、作用,而且研究它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並嚐試性地把平行貨幣理論運用到歐元的過渡期。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之前,即18—19世紀期間,一直采用“金銀複本位製”——金和銀同時充當本位幣,金和銀互為對方的平行貨幣。歐元在巴爾幹半島等許多國家變成唯一的真正接受的平行貨幣,在丹麥將取代德國馬克作為平行貨幣。金斯頓奎恩大學教授Courchene關注到加拿大與墨西哥一體化已經有了進展,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已經接近一體化,能把美元作為一個平行貨幣同本國貨幣同時流通,並朝著完全的美元化方向邁進。
3、平行貨幣的功能與局限性
對於平行貨幣的功能與局限性,本文主要針對李富有(2005)介紹平行貨幣理論相關功能進行合理的探討,並提出合理的補充和提議。第一,李富有在文章中提出平行貨幣“通過區域中央銀行使區域內發達國家少使用平行貨幣”的觀點,在此筆者提出異議:以經濟實力強大的德國為例,其國民視馬克為“皇冠上的寶石”,認為歐元貨幣疲軟,信譽度過低,會抵製使用歐元。因此,在發達國家如德國,區域中央銀行應該適當鼓勵本國國民多使用平行貨幣來平抑國民對使用歐元的抵製情緒。第二,李富有還提出平行貨幣具有“市場化漸進性與穩定貨幣體係”等功能。在此,筆者認為平行貨幣還具有“自我驅動性”功能。如果直接用一種區域貨幣來替代區域內所有國家的貨幣,這樣可以自動排除區域內彙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但這種做法太激進,可能帶來巨大風險。而平行貨幣可以通過市場的力量同時實現漸進性與自我驅動性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有利必定有弊,平行貨幣也是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行貨幣是一種漸進的過渡性改革方案,具有過渡性與不徹底性。筆者引入兩個效應:“錨定效應”和“損失厭惡”。這裏我們可以把各國本國貨幣看作一個“錨”,國民在進行使用本國貨幣還是平行貨幣決策時,他們可能會先綜合比較使用本國貨幣和使用平行貨幣前後的淨收益,根據“錨定效應”國民做出最終決策時會更傾向於使用本國貨幣。平行貨幣作為過渡性貨幣安排,在成員國多了一個貨幣維度和交易環節,就會產生更多的兌換費用。這些直接和間接交易成本的上升是一種“損失”,相對使用平行貨幣所帶來的“收益”,居民和企業所感受到的“負效用”會大於“正效用”,因此會減少使用平行貨幣。因此,平行貨幣具有過渡性、不徹底性增加直接和間接成本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