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結論
通過隸屬函數協調度模型,對南京市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進行測度,結果顯示,2006—2011年間南京市間城鄉收入差距絕對值增大但相對值減小,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改善;靜態適度性指數變化層麵上,南京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資源配置效率、社會穩定與公平的協調度均值分布在0.65—0.87之間,總體上處於弱適度和中度適度的狀態;動態適度性指數變化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係統與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各係統間處於惡化與改善的動態軌跡。
2、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南京市在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同時,要統籌兩者間的協調程度,因此本文對收入差距適度性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首先,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確保社會財富總值的增加。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指出,人們隻有在完成低層次需求後才對高層次需求產生強烈預期。由此,進一步實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改善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的關鍵在於保持經濟平穩增長,進而滿足人們的更高需求。另外在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的同時也要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兼顧城鄉經濟的發展。
其次,進一步加速勞動力流動,推進城市化與新農村共同發展。一方麵,城市化以農業剩餘為前提,是要素資源在城鄉產業間重新配置和組合的過程。因此,應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到城市,提高自身整體素質,推進城市化進程,解決就業。另一方麵,對於勞動力過剩的城市來說,也要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工作。加大對農業創新的投入,支持農業科研,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保障體係,也有助於勞動力從城市向農村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各類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最後,加強鄰區經濟合作,促進產業發展。在產業發展中,南京市產業規劃要與周邊區域進行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加強鄰區經濟合作,促進產業發展;集聚發展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南京市可根據自身的要素優勢,以製造業兩端延伸和中間分離為突破口,與周邊區域進行要素互補,拓展生產服務業的發展領域;以長三角地區為平台,進一步結合“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深入與中西部地區的合作,提高本地區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 沈時伯:收入分配差距的適度性與合理性之界說[J].商場現代化,2005(14).
[2] 任紅豔: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適度性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3] 顧海兵、王亞紅: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警度警情分析[J].學習與探索,2009(1).
[4]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適度性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2(6).
[5] 孫敬水、汪慶芝: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測度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2(8).
[6] 曹裕、陳曉紅、馬躍如:城市化、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基於我國省級麵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0(3).
[7] 焦豔、孔群喜、汪麗娟:長三角行業收入差距及其適度性測度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3(2).
[8] 李祚泳、汪嘉楊、熊建秋: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與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7.
[9] 趙芳:中國能源—經濟—環境(3E)協調發展狀態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09(12).
[10] 黃國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分析——基於長三角地區16地級市的實證考[J].上海經濟研究,2009(10).
[11] 任紅豔: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適度性研究[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2] 白彩全、黃芽保、宋偉軒:省域金融集聚與生態效率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幹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9).
(責任編輯:諶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