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評價體係數據處理
(1)指標介紹。一是泰爾指數,它是運用熵理論反映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標。泰爾指數將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反映到收入差距測度中去,對高、低收入階層收入的變動比較敏感,符合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兩端的現狀,繼而更加充分的反映城鄉收入差距變化情況。當為分組收入數據時,泰爾指數的基本表達式如下。
其中,n為分組數,wi為第i組居民總收入占總體居民總收入的比重,mi為第i組的居民人口份額。
二是城鄉收入加權變異係數。變異係數是樣本值的標準差與其均值的比率,用來反映各區域居民收入偏離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而在用來反映地區差異時,應將各地區人口規模差異影響考慮在內,進而以人口規模作為權重,得到加權變異係數。當為分組收入數據時,加權變異係數的基本公式如下。
三是各類係數比值。城鄉收入比由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得到;城市化率等於城鎮人口所占比重,由城鎮人口比上城市總人口得到;勞動生產率由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就業人數得到;資本生產率由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固定資產投資額得到,恩格爾係數是通過將農村恩格爾係數與城鎮恩格爾係數與對應農村、城鎮的人口比重加權相乘得到;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是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與城市常住人口之比。
(2)數據來源
文章的數據除指標說明中需要計算的指標外,分別從《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城市(鎮)生活與價格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南京市統計年鑒》收集整理得到。
3、隸屬函數協調度模型介紹及應用
城鄉收入差距係統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係統之間的協調性可以采用模糊數學中隸屬函數概念,構建係統間隸屬函數協調度模型。隸屬函數協調度模型是構建各子係統對其他子係統的相對協調度模型,並通過對兩係統間的靜態協調度的計算來反映在某一時期係統間的協調狀況。
四、實證分析
1、城鄉收入差距指標分析
在對南京市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測度之前,先對事件窗內南京市的城鄉收入差距情況進行初步分析。結合所收集的數據,根據上文所述公式。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類評價指數測度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南京市城鄉收入差距評價指標進行測度。首先,用SPSS19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無量綱化。接下來分別對城鄉收入差距指標群,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指標群以及社會發展子指標群、資源配置效率指標群、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群進行主成分分析,消除變量之間的共線性,由此依次求得南京市2005——2011年間收入差距適度性指標群中各子係統的評價指數。
對南京市城鄉收入差距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類評價指數數據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分析可知,在金融危機事件窗下,南京市城鄉收入差距評價指數大致呈現先增加後減少的趨勢,這表明,在此期間城鄉收入狀況開始有所改善。此外,南京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指數與其子指標群下的經濟發展評價指數、資源配置效率評價指數、社會公平與穩定評價指數總體趨勢一致,均成逐漸增大的趨勢。
3、城鄉收入差距靜態適度性評價指數計算
(1)係統間擬合值的測算
為了計算城鄉收入差距靜態適度性評價指標,還要計算出各指標體係間的擬合值,而此擬合值可由VAR回歸係數確定。由於所選時間樣本數量少,由此,本文設定為滯後一階段,用Eviews6軟件進行VAR模型的回歸計算,得到的回歸係數即係統的擬合值。
(2)城鄉收入差距適度性評價指數
4、城鄉收入差距動態適度性評價指數
五、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