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聽到人們對當代青少年的責難。說他們沒有信仰,缺乏責任心。作者對此做了精彩的辯解:“在這麼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成年人的優勢不如孩子。”“別看他們現在生活好了,就覺得他們比我們幸運。其實他們承受的壓力,比我們那時候要大得多。現在的競爭多激烈,中考快趕上我們那時的高考了”。真是設身處地,客觀中肯,如今許多父母身不由己地步入一種誤區:在物質上,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力滿足子女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卻不肯放手。“關心”變成審問,“輔導”帶著強製,好心的嗬護被孩子看成監視。“愛”變味為“誤”、甚至“害”。對此家長們是反思的時候了。作者鞭撻了韓大平家長恃“財”傲物,金錢富有,而知識道德貧窮的處世方式,謳歌了農村貧困生陳虎好學上進、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小說還揭示了隔輩溺愛這一並不少見的“時弊”。顯然,這不能歸咎於計劃生育的國策,而是當代價值觀之下倫理道德的一種扭曲。看得出來,作者在龐雜浩繁的素材中,精於取舍和剪裁,長於對話和推理,讀來句句合情、絲絲入扣。在刻畫典型環境裏的典型性格,展現生活萬象、社會百態的同時,巧妙自然地溶進了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鮮元素。《放飛》以雋永的文字、美好的形象成就了一個充滿時代精神的主題。不管是什麼人——公仆、百姓、學生、家長、教師、學者——都應當認真地讀一讀這部小說,從中汲取教育後代的營養,領略“放飛”的神韻。萬萬不可為了一己虛榮的“顏麵”去拔苗助長,或者死抱住傳統不放,按照已經生了鏽的模子去鍛造子女的未來。這不隻是自家“光前裕後”的需要,也是在盡某種社會責任,因為畢竟新的一代肩負著國家民族的未來。
《放飛》是我市中生代作家的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書中從環境選擇,人物設計到結構編織,都做了有益的嚐試。假如嚴格要求,的確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有的人物、家庭被描寫得過於完美和理想化,有人為拔高的痕跡。縱觀全篇,缺少一貫到底的故事情節。時間跨度長達十二年,雖然組裝得比較完整和諧,但如果注入某種粘合劑,下一番焊接融合的工夫,就會更加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從而大幅度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小說不是靠邏輯、理性教育人,而是以形象、故事感動人。這是整個構思、寫作過程中須臾不可忘記的“準則”。《放飛》推理有餘,而“造形”不足。切望作者在今後的文學創作中能充分注意到這一點。
〔責任編輯劉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