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現代秘書與國家禮儀(1 / 3)

國家禮儀是重要的官方職能。在國家獨立日、元首就職、國賓訪問、有全國意義的周年紀念等國家慶典以及治喪活動中,需要籌劃、進行禮賓安排。作為現代秘書,應該了解和通曉國家禮儀。第一節常用國家禮儀在國家慶典和國務活動中,最常采用的禮儀有:一、國旗

國旗是代表國家的旗幟。升降和懸掛國旗是最重要、最常見的國家禮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於1949年9月27日為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全體代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麵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西方國家國旗大都有幾百年的悠久曆史,反映了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進程。美國國旗是星條旗,旗麵左上角的藍色星區內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星區以外是13道紅白相間的條紋,分別代表著美國50個州和最初北美13塊殖民地。英國國旗的圖案為藍色背景上一個直角白底紅色十字架和一個斜角白底紅色十字架交叉排列,很像漢字的“米”字。一些英聯邦成員國,如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等,國旗上角都設計有英國國旗圖案。法國國旗是著名的紅、白、藍三色旗,它曾影響了許多國家的國旗設計。日本人稱自己的國旗為“日之旗”或“日章旗”,國旗中部為一個紅色太陽圖形。日本人將天照大神崇拜為太陽神,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各國對國旗的形狀、尺寸、使用場合和方式都有嚴格規定,形成了一整套國旗禮儀。1942年,美國國會頒布國旗禮儀立法,為許多國家以及聯合國製定國旗禮儀提供了參考依據。1968年,美國又首次頒布禁止濫用、汙蔑國旗的聯邦法令。美國有關國旗的禮儀法規包括:在一般情況下,國旗隻在氣候較佳的白天懸掛於室外,在特殊情況下出於愛國目的可以晚上升旗;升國旗時必須莊嚴肅穆,升旗時必須舉行典禮;在國家慶典和重要節假日,需要升旗;當國旗與其他旗子一起出現在遊行隊伍時,國旗應位於行列前方正中位置;與其他旗子並行時,應位於並行旗幟的右方;國內其他任何旗幟都不可以懸掛在國旗之上,也不可懸掛在國旗右方;當兩個以上國家的國旗同時出現時,各國國旗須升上不同旗杆,高度必須一致(在聯合國駐地,允許聯合國國旗升起後高度高於其成員國國旗);除了降半旗以外,國旗必須升到旗杆頂端;降半旗時,國旗須先升至旗杆頂端,然後再降到半旗的位置;降下時須先升到頂端後再降旗;國旗上不可放置、粘貼其他徽章、圖畫、文字等,不可作為覆蓋物,不可包裝、運送物品,不可用於廣告目的;在升降旗典禮,或國旗在檢閱遊行隊伍中通過時,所有在場人應向國旗肅立致敬(行注目禮),穿軍裝的軍人應行軍禮;男士脫帽,以右手持帽置於左肩,女士將右手置於左胸前;參加檢閱或禮儀活動的外國人,在所在國國旗出現時,應恭敬站立,但無需敬禮。

西方國家也有效忠國旗的誓言。美國的誓言是:“我宣誓對美國的國旗與它所代表的國家效忠,上帝保佑我國,永不分裂,人人自由,正義永久。”進行宣誓時,持立正姿勢,右手置於左胸心髒位置。美國一些州的公立學校把升國旗典禮和向國旗宣誓作為每天例行儀式。

國旗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象征,人們通過懸掛國旗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在一個主權國家領土上,不得隨意懸掛他國國旗。汙蔑、破壞國旗是犯罪行為;汙毀、褻瀆他國國旗,將被視為對他國主權、尊嚴的傷害,有可能引起國際糾紛。二、國歌

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並表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決議通過。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誕生以來,在人民中廣為流傳,對激勵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起了巨大作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把這首歌作為代國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美國國歌《星條旗》產生於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的1864年。1916年,威爾遜總統宣布將《星條旗》作為美國國歌。193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正式予以確定。英國國歌產生於18世紀40年代,原為《天佑國王》,在1837-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和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登基以來改稱為《天佑女王》。法國國歌《馬賽曲》誕生於1792年,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著名歌曲。德國國歌《德意誌之歌》為德意誌帝國時期的國歌。意大利國歌《馬梅利之歌》是1847年意大利愛國詩人馬梅利創作的一首戰歌。加拿大曾同其他英聯邦成員國一樣,將《天佑女王》作為官方國歌,1981年7月,加拿大政府宣布把《啊,加拿大》作為正式國歌。澳大利亞規定:凡是與英聯邦有關的儀式以英國國歌《天佑女王》為國歌,而由州主持的儀式以《前進!澳大利亞》為國歌,後者為準國歌。日本國歌《君之代》采用古老歌詞譜曲而成。

在舉行重要集會、慶典、升旗和國際活動時,通常演奏或演唱國歌,在場人士應肅立、脫帽,並麵向演奏、播放國歌的方向,直到奏完為止。播奏國歌時,不宜說話、吃東西、抽煙或出聲地嚼口香糖。穿軍服的軍人在國歌第一個音符起奏時敬禮,而在最後一個音符奏完時禮畢。演奏國歌必須準確,任何人不得隨意改動。在重大國事場合,演奏國歌往往同時鳴放禮炮,以示鄭重。在接待外國貴賓、演奏兩國國歌時,先奏外國國歌。國歌永遠不能作為跳舞的伴奏樂,或作為即席演奏的曲目。

三、儀仗

國家儀仗隊是在國家重大活動及外交迎賓場合使用的規定隊列,通常由陸海空三軍人員(或由陸軍人員單獨)和軍樂隊組成。國家儀仗隊的著裝、使用器械及旗幟、排列隊形由各國規定。國家儀仗隊可完全由軍官組成,或由軍官和士兵組成。

儀仗是古代帝王、官員外出時所攜帶的旗幟、憑證和武器,以後也用來指國家舉行大典或迎接貴賓時護衛所持的武器。檢閱儀仗隊已成為國家慶典中的通常作法。一些西方國家還為某事設有專門的儀仗隊。英國白金漢宮前院的換崗儀式,由皇家衛隊按時進行,成為著名的“旅遊景觀”。倫敦塔上的上鎖儀式亦由常設禁衛隊進行。走在遊行、檢閱隊伍前手持儀仗(旗幟等)的人員組成的隊伍,現在也稱為儀仗隊。

四、禮炮

“禮炮”(salute)源於拉丁文“salus”——歡迎。鳴禮炮致敬最早使用於海軍艦船,當艦船進入另一國港口前或在公海上與外國艦船相遇時,便自動鳴放空炮以示友好、敬禮。由於這種鳴炮形式純屬禮儀性質,因此叫“禮炮”。鳴禮炮由近代西方習俗演化成為國際。慣例,成為盛大慶典和迎賓儀式上的一種禮節待遇。禮炮主要分為慶祝禮炮、迎賓禮炮、殯葬禮炮等。慶祝禮炮在國家節日和紀念重大事件時鳴放,通常為21響,但也視特別情況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鳴放28響禮炮,象征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後繼、英勇奮鬥了28年。美國每逢7月4日獨立日,所有軍事設施在中午12時鳴放禮炮50響,以示美國有50州組成。有些國家在君主誕辰時鳴放禮炮,鳴放次數按壽辰年數確定。最常見的鳴放禮炮場合是歡迎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歡迎國家元首鳴放21響,政府元首19響,副總理、副首相17響(有的國家並不規定得這麼細)。當軍艦進入外國(已締結正式外交關係者)港口時,一般鳴放禮炮21響,艦船還應升滿旗。安葬國家領導人、紀念陣亡將士時,也鳴放禮炮。現代禮炮均經專門設計,樣式雅致,性能可靠,用空炮彈。在特殊情況下,禮炮用多支槍齊射代替。

五、宴會

國家領導人為國家慶典或外國貴賓來訪而舉行的正式宴會,稱國宴。國宴為規格最高的宴請,一般在國家有象征意義或豪華的地點舉行,如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美國白宮宴廳、英國白金漢宮、法國愛舍麗宮(總統府)等。天氣宜人時,國宴也安排在花園、庭院中舉行。現代西方各國的國宴講究少而精,參加人員數有所限製,隻有身份較高的陪同人員,不請隨行人員。宴請已逐漸變成領導人之間的禮節性活動。有的歐洲國家規定四菜一湯,注重簡約、方便,客人自行擇餐。1978年年底,法國總統密特朗為來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舉行宴會,法國議長、總理、外交部長作陪。服務員身著黑色禮服,垂手侍立。主萊為蒸龍蝦和烤小鴨,外加一個生菜沙拉,其餘為點心和甜釀。每道菜都放在大盤中,由服務員端在客人左方,由客人用刀叉擇取。整個國宴氣氛友好熱烈卻又避免浪費。國宴備餐人員事先宜征求主管人的意見,了解貴賓的飲食習慣、禁忌。舉行國宴時,宴會廳懸掛國旗,席間奏國歌、樂曲,致祝酒詞等。席位按賓主身份予以安排,出席者需有正式請柬,穿禮服、普通西服或民族服裝。國宴間,常有文藝演出,安排舞會。國宴結束時,其餘的客人要在貴賓和國家元首走後才能離開,任何普通客人都不能先於總統等領導人出去。隻要國家和政府領導人站立,客人們都不宜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