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現代秘書與日常交際禮儀(1 / 3)

第一節 稱呼禮儀

在任何場合與人見麵或給人寫信,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得體地稱呼別人。秘書人員應熟練掌握稱呼禮儀。

心理學家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卑的情緒,所以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為他人所了解、承認、信任,人都或多或少地期望得到別人的敬稱,這是希望滿足自己的價值所顯示的一種最普遍的“自我渴求”。應當說,熱情、謙恭、有禮的態度是表現對他人尊重的一種重要方式。

對於稱呼,古人十分考究,大量著述無一不是入幽探微、絲毫要辨,交往之中更是謹慎,稍有差錯,便會貽笑世人。今天,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創新而加以利用,對秘書工作不無益處。

一、敬稱

(一)人稱敬稱。通常所用的詞如“您”、“您老”、“您老人家”、“君”等等,都表明說話人的謙恭和客氣。

(二)親屬稱謂。對非親屬的交際對方以親屬稱謂之,常適用於如車船、碼頭、商店、公園等非正式交際場合。

1.以輩份為標準選擇稱呼。由於說話者與聽者並無血緣關係,因此這裏以輩份選擇稱呼隻能算作一種引用的稱呼。說話者把自己的年齡與聽話者的年齡作大體比較,如年齡差別不大,便可作為同輩人,稱之為“大哥”、“大姐”或“弟”妹“等。有時即使對方年齡小,說話者仍稱之為“兄”、“姐”,這僅是一種尊稱而已。如聽話者比說話者的年齡大得多,可以父輩或祖輩的稱呼稱之,如父輩的“大伯”、“大叔”、“大媽”、“大姨”,祖輩的“爺爺”、“奶奶”等。

以輩為標準選擇稱呼的另一種作法,是看聽話者與說話人的什麼親屬有關係而選擇相應的稱呼。如說話人對父母的同事、朋友,即使比自己大得不多,也使用父輩的稱呼,以示尊敬。

2.以對方是否熟悉為標準。親屬稱謂本身帶有一種感情上比較接近和親切的含義,對於陌生的交往對象又不是在正式場合,一般遵循此俗。

3.以交際場合的性質為標準。在正式交際場合,有時應冠以親屬稱謂的,往往也不使用,否則與語境不協調。比如:在董事會會議上,董事長即使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能稱其為“家父”、“爸爸”等,而隻能以“董事長”相稱。

4.以聽話人的社會特征為標準。稱呼對象的輩份,年齡越大,使用親屬稱謂的頻率越高,對同輩人則使用率最低。另外,同樣是親屬稱呼,由於被稱呼對象的社會地位不一樣,人們往往願把知識分子等腦力勞動者稱為“伯”、“叔”、“姨”,而把體力勞動者稱為“大爺”、“大媽”、“大娘”等。

(三)職業稱謂。在比較正式場合,往往習慣於職業稱謂,這帶有尊重對方職業和勞動的意思,同時也暗示了談話與職業有關。通常如“師傅”、“大夫”、“醫生”、“老師”等冠之以姓。

(四)職務稱謂。對國家幹部的稱謂,無論是在正式或非正式場合,交際雙方通常都熱衷於職務稱謂。如書記、廠長、工程師、主任、教授等,在前麵冠以姓,顯示了說話人對對話人的地位的熟知和肯定。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許多國家幹部、知識分子下海當經理,“經理”一詞便成了新興的敬稱用語,便用得越來越頻繁。另外,“老板”稱謂用的範圍愈加廣泛。本來“老板”一詞是對個體工商戶業主的通稱,由於現代人觀念的轉變,“老板”一詞的稱謂普及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如鄉鎮企業工廠稱廠長、經理為“老板”,行政部門的下屬也願用“老板”的頭銜稱呼自己的上司,這是市場經濟大潮下產生的廣泛的社會效應的一種體現。

(五)通稱。通稱是一種不區分聽話人的職務、職業、年齡等而廣泛使用的一種稱呼。最常見的是“同誌”一詞。但是,這一稱謂由於“文革”期間曾被賦予濃厚的政治色彩,且又太單調,與當今社會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相適應,因此漸被冷落,而像“小姐”、“先生”、“女士”等舊時的稱呼漸為流行。另外,在校學生間互稱“同學”,士兵間互稱“戰友”,這些稱呼既嚴肅又有禮貌。

(六)姓名稱謂。通常所用的“老十姓”,用在正常場合稱呼比較熟悉的同輩人;“姓十老”是對幹部、知識分子等老年男性的敬稱;“小十姓”是對小字輩的一種隨意稱呼。

二、謙稱

敬稱是尊人,而謙稱是抑己,也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一)謙稱自己。“我”、“我們”是最常使用的。目前尚流行古人的謙稱詞,如“鄙人”、“在下”、“愚”等。

(二)謙稱自己的親屬。在稱呼比自己輩份高的人或歲數大的人時常冠以“家”字,如“家父”.“家母”;同輩則冠以“愚”字,如“愚兄”、“愚弟”;小輩則可以“小”字稱,如“小女”等。

(三)從兒輩稱謂。從說話人的子女或孫輩角度出發稱呼聽話人,如“×叔叔”、“×阿姨”。這樣,一方麵是表示說話人的謙恭,另一方麵是很難用別的稱謂時使用。

總之,采用什麼稱呼稱謂別人,包含著禮貌問題,反映了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關係,也體現了說話人與聽話人的喜愛、恭敬、討厭或鄙視的感情,運用得當,無疑會為交際帶來好的作用。

第二節致意禮節

禮貌地致意,是人們見麵時必須遵守的禮節,會給人一種友好愉快的感受;相反,會給人造成生硬、不友好的感受,甚至會被對方斥責為沒有教養。通常,在迎送場合或被別人引見時,以見麵禮致意,常見的就是點頭禮、鞠躬禮和握手禮。一、點頭禮

微微點頭,不失禮貌。在比較隨便的場合,或對一麵之交、交往不深的相識者碰麵,點頭致意即可。如遇身份高的人,更應禮貌地點頭致意。如是比較親密的好友,隨之說些問候語,寒暄幾句

二、鞠躬禮 鞠躬禮是在我國流傳較廣的交際禮節。它既適用於喜慶歡樂或莊嚴肅穆的儀式,也適用於一般交際場合。

(一)鞠躬禮的具體用法

1.演員謝幕時。當一場精彩的演出結束,觀眾報以熱烈掌聲時,演員常鞠躬謝幕。有的演員每唱完一首歌、奏完一首曲,常以鞠躬禮向觀眾表示感謝。

2.講演和領獎時。報告人在講演前和講演畢,向聽眾鞠躬,表示自己對聽眾的敬意。得獎人在領受獎品時,往往也要向授獎者和全體與會者鞠躬,以感謝對自己的鼓勵與愛護。

3.學生與教師上下課時互致鞠躬禮。即使途中相見,學生也常向教師行鞠躬禮,老師點頭致意。

4.舉行婚禮。婚禮中一般都保留著新郎、新娘三鞠躬的禮俗,同時新婚夫婦向尊長和親友、來賓行誠摯的鞠躬禮。

5.肅穆的追悼會上,往往也要向死者行鞠躬禮。

(二)鞠躬禮的種類

1.三鞠躬禮。鞠躬前,先應脫帽或摘圍巾,身體立正,目光平視;鞠躬時,上身向前下彎約成90度,然後恢複原狀。這樣連續3次。

2.-鞠躬禮。適用於一切社交場合。行禮時,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15度,隨即恢複原狀。隻作1次,受禮者應視地位、身份還禮。三、握手禮

握手禮是在一切交際場合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麵致意禮節。據說,它是從原始人類摸手演化而來,有著向好友致意、祝賀、感謝、慰問和鼓勵的含義,流行於全世界。

(一)誰先伸手

這裏講的誰先伸手,即握手的次序。握手中要尊重對方的尊嚴、感情、愛好和意見。

一般地說,男女之間,男方需待女方伸出手後才可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沒有握手的意思,男方則可點頭致意或鞠躬致意。男女初次見麵,女方可以不與男方握手,互致點頭禮即可。

賓主之間,主人有向客人先伸手的義務,主人主動、熱情、適時的握手會增加親切感。如接待來賓,不論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動伸手表示歡迎,男主人也可對女賓先伸出手表示歡迎。

當年齡與性別衝突時,男性年長,一般仍以女性先伸手為主;同性老年的先伸手,年輕的立即回握。

當存在身份高低差別時,身份高的應先伸手,身份低的要立即回握。

握手時,讓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是為了表示尊重他們的意願,不致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對方。但是,如果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後次序,先伸出了手,對方應立即回握,以避免社交中的尷尬局麵。

(二)握手的方式

握手的方式很有講究。若掌心向下握住對方,會給人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之感;若掌心向上同客人握手或雙手去握對方的手,則會顯得過於謙卑。自然而平等的握手姿態應是:雙方的右手手掌都處於垂直狀態,握手時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簡單地用語言致意、寒暄,千萬不能一麵握手一麵斜視他處,或東張西望,或不禮貌地上下打量對方。

跟上級或長輩握手時,隻需伸過手去擎著,不能過於用力,身體可微欠,或快步趨上前用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跟下級或晚輩握手,就要熱情地把手伸過去,以示關切,時間一般不要太短,用力不要太輕。

遇到老同事、老朋友、老同學,應遠遠地把手遞過去,把對方手緊緊握在手中,以表達“不期而遇”的喜悅。

異性間握手,女方伸出手後,男方應視雙方的熟悉程度回握,但不可用力,一般隻是象征性地輕輕一握即可。

人多時,握手不要交叉,一般也是上級先握,或與年長者先握,或與女士先握。

另外,握手時不宜戴著手套,因故來不及脫掉,應向對方致歉。

最後,再從被握手一方談談對這一禮節的體悟。首先,握手可以測定人們之間的感情距離。當對方久久地、強有力地握著你的手,而且邊握手邊搖動,說明他對你的感情是真摯而熱烈的;如對方握你手時連手指都不願彎曲,隻是例行公事式地敷衍地把手伸給你,那說明對方對你的感情是冷淡的;當你的話還沒有說完,對方就把手伸出來,說明你說的話在對方那裏沒啥意義,應盡快結束談話,這時的你應識時務地盡早抽身。

握手除主要用於見麵禮節外,還有許多含義,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和進步時,對方贈送禮品以及發放獎品、獎狀時,發表祝辭講話後,均可以通過握手表示祝賀、感謝和相互鼓勵的感情。

第三節介紹禮儀

在交際場合結識的朋友,通常有三種方式:一是為別人引見;二是別人為你引見;三是自我介紹。

一、介紹的方式

(一)為他人介紹

首先,要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如若雙方或一方沒有結識的願望,就最好不要冒昧地引見。

其次,介紹要符合相應原則:向年紀大的引見年紀小的;向女子引見男子;向身份高的引見身份低的;在年齡差別不大的同性之間,向已婚的引見未婚的;向一對夫婦引見時,先向女性引見。例如:許多人正在談話,來了一位陌生人。如果在場的人不多,可先介紹進來的那位,然後逐一介紹在場的人;如果在場的人很多,可有選擇地介紹,並相應地尊重客人的意見,像“你願意認識李總嗎“?不要帶著客人在室內團團轉,逐一介紹給每一位在場人。介紹的原則可以是:介紹些知名人士或與其有共同經曆和愛好誌趣的人。如果進來的客人比在場所有人的身份都高,即可同時向在場所有人介紹。然後,再依地位、身份將在場人介紹給客人。

再次,為他人介紹時,除了介紹彼此的姓名、工作單位以外,還要為雙方找一些共同的談話資料,如雙方的共同愛好、共同經曆或其他方麵的相似之處。

(二)別人為你引見

如果有人將你介紹給別人時,你作為被介紹人,應站在另一位被介紹人對麵。待介紹完後,應握一下對方的手,並表示想結識對方的誠意,如“你好”、“認識你很高興”、“久仰久仰”等,也可遞上自己的名片,說聲“請多關照”、“請多指教”。

(三)自我介紹

隨著現代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往往有的時候你想認識某一人,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引見者,這時大方地作自我介紹便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辦法。

自我介紹時,先問候,待對方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時,再簡潔明了地介紹自己的姓名、工作單位和其它情況,切忌羅嗦,並且注意對方的反應,若對方並無深談之意,便要就此打住。

二、用名片的禮節

在現代人的結識過程中,名片這一重要工具已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熟知並廣泛地加以運用。那麼,如何正確使用名片呢?

若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名片,不僅顯示自己有修養、有禮貌,而且免使對方勞思費神地記住自己的姓名、住址、職業、電話號碼,可謂一舉多得。在會見、拜訪、祝賀、答謝甚至在挽悼中均可見到名片的作用。使用名片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把自己的名片放在易於拿出的地方,不要將其和雜物混雜在一起,以免在需要時手忙腳亂,找半天還拿不出來。一般說來,身著西裝時,宜將名片放在左上方口袋裏;若放置於手提包或文件袋內,也應放在伸手即得的位置。

(二)出示名片時,眼光要正視對方,用雙手或用右手遞交自己的名片,並可同時說些“請多關照”、“請多指教”之類的寒暄語。此時切忌目光遊移不定、漫不經心。

(三)出示名片要適時,即要把握好出示的機會。通常有兩種機會要把握住:一是當你和對方交談得比較融洽,且對方表示願意與你建立聯係、密切關係時,要不失時機地出示名片。二是當雙方握手告辭時,可順手取出自己的名片遞給對方,表達自己願意結識對方、希望能再次相見的願望,這樣會使對方記住你的名字,從而加深對你的印象。

(四)接受名片時也要有恭敬的態度。在接到對方名片時,看一下,鄭重地放到自己的口袋、名片夾或其他穩妥的地方,使對方感到你對他感興趣。切忌接過名片看也不看,便隨意地扔到桌子上或其他地方,這樣做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從而影響彼此的交往。

(五)接到名片後,如自己帶有名片,可馬上回送上;如若沒有,可向對方說明情況,並主動作自我介紹。

(六)名片的活用。可在名片上記下一些與對方聯係的相關事宜,如交談中彼此感興趣的問題、對方的愛好等,把名片依不同標準加以整理、分類。這樣利用名片,就可建立起一個社交關係網。

(七)名片在表示祝賀時應注意:通常情況下,祝賀對象都是祝賀者熟悉的親友,不需要用名片,直接登門祝賀就行。如果祝賀人因事不能及時登門祝賀,可郵寄名片表示賀意。具體做法是:在名片的姓名下寫下“恭賀”2字,再另起一行頂格寫上祝賀事宜字樣即可。若向陌生人祝賀,也可采用上述做法。這些做法可以使慶、賀雙方從此留下好印象,便利以後進行交往。

(八)用名片答謝。當你收到別人的贈禮,要向別人表示謝意,寫信若不方便,可在名片的姓名下寫上“領”字,另起一行頂格寫上“謝”字,送寄對方。如要退還禮物,可在名片姓名下寫“心敬領”3字,另起一行頂格寫上“謝”字,隨物送寄回。

(九)當親朋好友故去,如自己不能親往吊唁,可在名片的姓名下寫上“泣奠”或“肅悼”2字,另起一行頂格寫上“×××千古”字樣,送(寄)死者家屬。

綜上所述,結交新朋友為人生所必需,社交場合應把握好結交藝術,使自己結交更多更好的朋友。第四節交談禮儀交談是一種有來有往、相互交流感情的雙邊或多邊活動,對話雙方互為發言人或互為聽眾。人們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無一能離開交談。交際活動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交談是否成功。成功的交談,就必須講求交談的藝術,遵循相應的禮節。

交談的禮節可以概括為交談的態度、交談的話題、交談氣氛的把握、交談時的體態語以及傾聽的藝術幾個方麵。

一、交談的態度

交談的態度是能否進行得體交談的前提。社交中的交談首先應有充分的自信心。因為交談本身往往是雙方知識、信息、修養、口才、風度的綜合較量。這就要求交談者首先應充滿自信,那種態度猥瑣、語言模棱兩可、語調不正、詞語結巴、手足無措的人在交談中往往是注定的失敗者,因為這些表現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連自己都不曾相信的人,怎能說服別人相信自己呢?所以,自信心在交談中往往是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其次,還要遵循真誠熱情、不卑不亢、寬容大度的原則,這也是交談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交談的話題

交談中話題的選擇很重要。因為交談是雙方,所以交談話題不能一廂情願。要善於體察對方話中的微妙感情,弄清真實含義。得當的話題,往往是雙方感興趣的、或有所體會的、或與對方有利害關係的話題,這樣才會使交談的內容豐富起來,交談的氣氛也會因此而融洽和活躍,不致於因言之無物、空洞乏味而使談話陷於僵局。若是很多朋友一起交談,更要選擇好交談的話題,諸如國內外大事、重大體育比賽或頗具影響的文藝演出等,也可就學術界、理論界的某些觀點、論點展開討論。

交談話題的選擇,由於民族習慣、文化素質等各種條件的限製,往往忌將對方年齡、婚姻狀況、財產收入等涉及個人隱私或涉及國家利益、國家機密等事宜作為交談的話題,也忌隨意地評價第三者,更應避免攻擊、謾罵、中傷他人,以免使他人對自己的品行發生懷疑而中斷彼此的友誼。

三、把握交談氣氛、交談技巧

交談話題是影響交談氣氛的重要因素,還特別應注意:

(一)交談時要善於察顏觀色,留意對方表情,尋找最佳談話時間。一般來說,當人的情緒處於高潮時,便會表現得興致勃勃、寬宏大量、溫和健談,這時的談話氣氛肯定是輕鬆、愉快的。

(二)交談要生動活潑。新鮮活潑的談話使人興奮,會給交談增加寬鬆、平和、快樂的氣氛,增強人在社交中的吸引力。

(三)交談的語言要委婉。交談是雙方複雜的心理交往,雖然情況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要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這就要顧及對方的感情。培根曾說過:“交談時的含蓄和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比如:批評往往放在肯定、表揚之後再說則委婉。待雙方彼此有了親切感,雙方距離貼近而使交談氣氛融洽,從而最後完成交談的任務。如果有時語言不當,要及時真心道歉和解釋;如果是別人說話傷害了自己,則需豁達地寬容對方。切忌鋒芒畢露、咄咄逼人,或惡語傷人,諷刺、挖苦、嘲弄對方。

四、適當的體態語

體態語豐富且複雜。在社交中如何恰當地運用體態語是一大課題,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麵調整自己的體態語:

(一)表情語

表情語主要是指運用目光和表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禮貌而又有成效的交談是應把目光放在同對方目光同一水平上,注視對方的眼睛。這樣,交談才能在一種融洽的氣氛中進行,使人從心裏感到雙方的地位平等。如果一個俯視、一個仰視,易造成雙方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但是,切忌將眼睛盯住對方。再熾烈的凝視也要講時間和火候。如果一味地死盯對方,往往有“有意製造緊張,意在恐嚇對方”的感覺。所以,交談時可偶爾將視線移開一下,但不可移開太久;也不可老盯著對方的嘴、手或別的某一部位一動不動,這也會使對方感到窘迫。

心理學家曾告知,被斜視的人是絕不會說出心裏話的。所以,交談時不滿地斜視別人或不屑地瞥對方一眼,極易使人生氣。如真的對對方不滿,也不應以這種方式表露,這種目光是沒有涵養、心胸狹窄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