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宋太祖積極的國防政策下,北宋定都開封是合理的。宋太宗北伐失敗後,北宋統治者確立的以保衛開封為核心的全麵防禦政策,是導致北宋長期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
北宋以“積弱”聞名於史,這已是公認的事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麵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則顯然與定都開封以及相關的國防政策有關。定都開封與北宋失敗的國防政策有無關係?關係如何?對北宋國防又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些問題無疑是宋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本文試作初步探討。
一
在中國古代,定都曆來是開國統治者麵臨的首要問題,不僅需要從當時全國政治形勢和經濟發展狀況考慮,同時也必須從國防狀況考慮。都城不僅是國防保衛的最終對象,而且是國防的最高指揮中心所在地。因此,都城與國防有著緊密的關係,都城本身就是國防體係中關鍵的一環。如所周知,禦北從來都是中原王朝國防的重點,這種國防形勢的長期存在,勢必要求都城的位置與其相適應,即在交通和通訊手段極為落後的古代,隻有盡可能地縮短都城與北部邊防線的距離,才有利於指揮軍隊和控製邊防局勢。
綜觀宋以前的秦、漢和隋唐諸統一王朝,不難看出,這些王朝都成功地處理了定都與國防的關係。即:一方麵,依陰山、燕山一線險峻山勢修築長城,沿長城線屯駐重兵把守,構成一道天險與人防相結合的堅固防線,守可以此為屏障,阻擋遊牧勢力的南犯;攻可以此為依托,出兵爭鋒於漠北。另一方麵,將都城設置於接近禦北前線而又“形勝足恃”之地。如長安所在的關中,號稱“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占盡了防禦上的地理優勢,從而使長安的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並使定都於此的王朝可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前線,這就極大地增強了禦北國防。正因為如此,這些王朝敢於製定攻防結合的國防政策,頻頻出師漠北,取得了禦北戰爭的主動權,創造出赫赫武力,以致雖皆亡於“內亂”,而終不亡於“外患”。
但中唐以後,隨著全國政治、經濟以及國防形勢的重大變化,上述定都格局及其國防體係也趨於瓦解,從國防上看,隨著突厥等勢力的衰落和契丹族的崛起,唐朝的國防重點逐漸從西北轉向東北,出現了河北藩鎮林立的局麵,而此時的長安則顯得過於偏西,對東方大有“鞭長莫及”之感。長安也就失去了都城的最佳位置。正因為如此,唐後期,洛陽的地位日顯重要,部分地取代了長安的作用,但正如北宋宰相王旦指出的:“長安、洛陽雖雲故都,然地險而隘,去東夏遼遠,故漢之吳楚七國、唐之山東河北往往強悖,良跡遠而難製也。加其轉漕非便,仰給四方,常苦牽費。”可見,都城的進一步東移,勢在必行。五代時期,開封便成為新的政治中心。
然而,都城東移不久,北部國防形勢卻發生了極為不利的變化,給新都城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由於石晉向契丹獻出幽雲地區,就使中原喪失了傳統上最重要的長城防線,華北平原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契丹鐵騎麵前,所謂“燕薊以南,平壤千裏,無名山大川之阻,蕃漢共之”。華北平原在軍事上易攻難守的地理特點,對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非常不利,“若夫沙平草淺,千裏在目,土不成丘,水不成穀,馬肥人輕,來往電駭,雙帶兩?,左右馳射,此非南軍之所長也”。開封以北僅有的黃河天險,在秋冬季節也往往淺?、封凍,大大降低了屏障功能,使開封陷入“形勢渙散,防維為難”的境地。後晉末,即發生了遼軍飲馬黃河、兵洗汴都的慘劇。可見,中原國都長期依賴的國防地理優勢,到北宋建國前已完全喪失,這對北宋的定都和國防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
北宋統治者能否處理好定都與國防的關係,並確立相應的國防政策,就成為關係國家安全成敗的關鍵所在。
宋初,在都城的選擇上,開國統治者一度陷入極大的矛盾中。在“北不得幽薊,則兩河不可都”,山東及其他地區又過於偏遠的情況下,北宋如繼承都城東移之勢,國都就隻有沿襲於開封,其結果必然是屏障喪失、防禦困難,這對王朝中心的安定顯然不利;如將都城撤回關中,或進而在征服南方後將都城遷往江東,則都城防務雖然增強,卻失去了政治重心的位置,可能重蹈唐代失控天下的覆轍,而且這種退縮還可能進一步導致中原腹地的喪失。北宋最終選擇了前者,這顯然承擔著極大的國防風險,但也是當時唯一可能的選擇。
開封在國防上存在著“利戰不利守”的特點,對保衛自身顯然不利,但作為都城的其他條件卻相當優越。其一,居天下重心之位,所謂“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製四海”;其二,交通便利,特別是位於黃河與汴河的分水處,使漕運避開了黃河之險,縮短了與東南的距離,有利於充分吸收江淮物資,所謂“均天下之漕運,便萬國之享獻”,使都城的經濟基礎得到可靠的保障。這兩點也正是宋統治者雖猶豫、爭論,但最終仍都於開封的主要原因。北宋既然不能不定都於開封,就隻有避其“難守”的弱點,揚其“利戰”的特長,采取以攻為主的國防政策,出師收取長城,恢複以往行之有效的禦北體係,才能鞏固國防,保障開封的安全。
宋初統治者完全清楚北伐的重要性,但考慮到當時契丹的勢力還相當強大,宋軍一時還難以戰勝,而南方諸割據政權又對北伐構成了牽製力量,因此,為了盡快統一國內,避免南北兩麵作戰,宋太祖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部署,即對遼暫時采取守勢,集中主力南征,平定南方後再調集全國力量北伐,收複燕雲地區。在實施南進計劃的同時,宋太祖仍高度重視北部國防,一方麵,選派強兵悍將屯守北伐,對之予以極大信任和優惠,如對李漢超、李繼勳等將領,既授之以用兵全權,又“厚之以關市之征,饒之以金帛之賜”,有效地調動了其作戰積極性,打退了遼軍的多次進攻。另一方麵,還考慮用贖買的辦法取得燕雲地區,宋太祖曾對臣下說:“欲俟斯庫(封樁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最後,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遼軍乘虛南下、都城孤懸難守的情況,又在京畿地區設置重兵,彌補開封平原無險可依的弱點。總之,上述部署不僅為迅速征服南方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有效地扼製了遼軍南犯。所以,禦北的措施既是暫時的,又是積極的,應當得到肯定。遺憾的是,南征尚未結束,宋太祖就不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