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學習知識,一心一意向往著成為奇才的茅盾,不知不覺卷進了革命風雲之中,卷進了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生活。這為他後來能跟上時代的步調,與時代疾步同行,成為著名的文學巨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連茅盾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就在他從湖州中學轉入嘉興中學那一年,也就是在不尋常的1911年,辛亥革命風雲變幻那一年,在茅盾的讀書生活中,突然增添了新的內容。他所奔往的嘉興中學成分複雜,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秘密活動的場所,人們把這些秘密活動的人士稱為“革命黨”。
走進這所學校的第一天,茅盾周身的血液都在滾動,在他的印象中,這裏的英語教員講著一口標準的英語,這裏的國文教員和其他教員都具備高深的知識。他向往著在這裏汲取到外校學生學習不到的知識,他向往著在這裏充實自己的智慧……這些向往促使著茅盾不辭辛苦,從一個學校走向另一個學校。然而,走進校門的一瞬,進入他視野的是令人費解的一幕。在這個寬敞的校園裏漫步的是一些剃了光頭的先生和學生,他們的辮子被剪掉了,他們神氣十足,精力旺盛,三三兩兩往返於校內校外。茅盾很吃驚地看著這些人,心中升起一團疑雲。
走進學生之中,茅盾看得更清楚了,校園裏常常有許多剪了辮子的老師和學生圍在一起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這些人中隻有校長方青箱帶著一條假辮子,聽說這是他在見官府成員時才戴上的。茅盾目睹這些改變了生活形象的人,覺得很新奇。他摸一把自己的辮子,如果剪掉了,將會是個什麼樣子,他不敢想象。
這所學校的國文教員有四人,茅盾很注重國文教員的口才和形象,可他一入學就看到他們中有三人剪了辮子,他還聽說這三位剪了辮子的先生都是革命黨。
革命黨,革命黨。茅盾入校後,在每個角落裏都可以聽到革命黨這幾個字眼。這就是自己所向往的學校嗎?14歲的茅盾對革命黨,對同盟會的情況並不想去關心,也不想去過問。他一心要讀書,他整個思維都沉浸在讀書之中。然而,社會形勢的發展,中國革命風雲的興起,早已打破了這所學校的寧靜。這場風雲不可避免地吹向茅盾幼小的心靈,許許多多的傳言也一一飛入他的耳畔。他的心不知不覺被這紛繁複雜的鬥爭形勢吸引了。有一天,學校休課。校園裏靜靜的,大部分教師都不在學校,許多剪了辮子的學生也無影無蹤了。難得有這樣清靜的環境,這是他入學幾天來第一次體驗到寧靜,心裏自然興奮。茅盾在想隻剩下自己一個人才好,自己會在這寧靜中讀上幾頁書。正在慶幸自己有了一片寧靜的天地,突然室外有人喊了一聲:“先生不在,都到廟寺聽佛經去了。”一句話打破了茅盾要讀書的思路。聽說先生們去廟寺聽佛經,這使茅盾十分驚異。他放下手中的書,開始琢磨人們所說的革命黨。革命,革命,此時的茅盾還沒有接觸唯物主義觀點,可他多多少少聽人講過革命人不信仰佛教,而這些人為什麼又革命又信佛呢?茅盾走出室外,他居然產生了要關心革命黨的想法,這也是出於他的好奇心,就是想要知道這些革命黨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時候,有位同學偷偷告訴他:那些革命黨講佛經是為閉人耳目的,去廟寺是準備與外地的革命黨接觸聯絡。這一天,茅盾再也沒有讀書。他在苦苦琢磨著這些剪了辮子的革命黨,他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革命,他的心目中劃上了許許多多的問號。
茅盾還不懂得這“革命”二字的含意,卻有意無意被這“革命”二字吸引了。他想起了兒時,父親曾經講過譚嗣同“維新變法”失敗的經過。他的心裏明白了,大概革命就有付出生命的可能,革命就是要推翻舊的東西,所以,革命黨們為了革命寧可去犧牲……
麵對新學校的形勢,茅盾的內心開始複雜起來,他想偷偷了解這些以教員身份做掩護的革命黨人是怎樣革命的,他想知道很多很多。這時的茅盾仍然梳著一條長長的辮子,校園裏議論紛紛,像是有什麼事情將要發生。這一天,一位同學從火車站買了張報紙,帶回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武昌起義了。這個消息對於一般教員和學生來說,隻是朦朦朧朧,沒有人認真去追問。而對於那些被人們稱為“革命黨”的老師和學生來說,卻是高興萬分。茅盾在觀察這些人的表情,隻見他們神采飛揚,像是吃了興奮劑。這一天,代數教員走進茅盾的宿舍,他精神煥發,隻有興奮沒有言語。有位同學竟然公開問他關於“武昌起義”的事。這位教員並沒有正麵回答,他瞧瞧茅盾的辮子,又瞧瞧其他幾位同學的辮子,才慢條斯理地說出一句話:“這幾根辮子,今年不要再過年了。”茅盾從這句話裏明白了許多,他似乎從人們的呐喊聲中清楚了,革命要先割辮子。這辮子是舊時代的產物。讀書,每天都在讀書的茅盾,此時才進一步體會到社會的落後,他開始陶醉在人們所議論的“革命”中,他也想去追求革命,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