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要對自己負責的態度(2 / 3)

總之,“以用為本”培養選拔青年人才,必須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改進人才使用與評價體製,完善人才發現與選拔任用機製,任人唯賢,保證他們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

崗位連著責任,責任係著崗位,二者不可分離。在崗一分鍾,負責六十秒,崗位就意味著責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需完成任務的工作,也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崗位。

每個領導特別是私企領導都會在各種會議和場合講人的責任心的重要性,其實這是公司發展中要求員工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思想根基!站在一個領導者的角度,你會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個領導出於責任感的召喚,是一個領導者出於對企業發展危機感的焦慮。我們能也應該去理解這種樸素而又意味深長的話語。

責任心,不是聽話,機械地去照本宣科,不是工作上的一馬平川,而是主觀能動性要強,去動腦筋思考,超常的最大潛能地去發揮,把別人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別人的不敢想變為現實。

責任心,實際上就是做人立世的根本,沒有了責任心,你做人也就失去了誠信。在一個團隊,一個集體,每個人都是作為獨立的人存在的,都是一個有力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實際上隻要把這個一分子盡他該盡的責任,把一分子的長處發揮發展起來,那麼這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堅不可摧的。

責任心不僅體現在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上,對點滴事的關注和鑽研,更體現在細微的細節上。一件事,一句話,往往因為責任心的缺失,大者說可能會給這個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至少造成了成本的浪費。小的來說就是時間的浪費,一個人發展中成長的浪費。試想,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員工,哪個領導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去做,在一個團隊,沒有了責任心,合作夥伴不會和你合作。日子久了,因為責任心的缺失,你便會被淘汰,更談不上發展的機會。

工作崗位是人安身立命、實現自我價值之所。有的人幹工作、做事情常是抱著敷衍塞責、應付了事、得過且過的態度,隻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甚而丟三落四、漏洞百出。待追根索源、欲究其責時,總輕描淡寫、漫不經心地歸罪於“粗心”!殊不知,心之粗細來自責任心的有無。忠於職守、勤勉盡責是一名工作人員起碼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品質。有了責任心方能敬業,自覺把崗位職責、分內之事銘記於心,該做什麼、怎麼去做及早謀劃、未雨綢繆;有了責任心方能盡職,一心撲在工作上,有沒有人看到都一樣,做到不因事大而難為、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多而忘為、不因事雜而錯為;有了責任心方能勇於創新、與時俱進、奮力拚搏。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怎樣才能處理好崗位與責任的關係呢?通用電氣公司(GE)前CEO傑克·韋爾奇是這樣說的:“員工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用心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要用行動去體現,崗位在哪裏,責任就在哪裏!”在傑克·韋爾奇看來,在企業和組織裏,有眾多的崗位,無論你在哪個崗位工作,無論你在哪個地方,都必須全力履行職責,也就是說,崗位在哪裏,責任就在哪裏!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準則。而責任無處不在,存在於每一個崗位。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的產品……社會上每個人的職位不同,職責也有所差異,但不同的職位對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工作要求,那就是:崗位在哪裏,責任就在哪裏。

我們所從事的各項工作中,各個崗位都有著不同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崗位職責要求我們必須在其位、謀其政,恪盡職守,認認真真地做好本職工作。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履行好各自的崗位職責,正是做到“崗位在哪裏,責任就在哪裏”的關鍵所在。

英國現實中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告訴我們,隻有堅持了“崗位在哪裏,責任就在哪裏”這一重要原則,以承擔自己的崗位責任作為自己的職場準則,我們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拓展自己的職場前途。

我們要讓英國普通人生活更幸福,猶豫著徘徊著我們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實踐,經受著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在英國倫敦的生活告訴我們,經驗不是教條,隻能起引導作用。

從挫敗中我們也深切認識到經驗不隻是該不該,能不能,它還有環境在左右,這也許就是同樣的一件事,用同樣的方法,收到的卻是不同結果的原故。時過境遷嘛,以至於別人的經驗再好,我們隻能借鑒而不能照搬。

我們要生存,對生活中的一些事要快速而準確做出個了斷,這又需要經驗,別人的經驗自己又不會用,我們隻好挽起衣袖,腳踏實地地去經曆去總結。為遵循這個原則,這些年我沒少折騰,常常搞得自己汗流浹背、遍體鱗傷,經驗是獲得不少,想來如今可以少栽點跟頭,可事實它卻說不。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我們人生路上的一些坎坷是不是能繞過去,因為有些事真的不願經曆,經曆了那將會給我們帶來永遠的傷痛,追尋著他人的或自己臆想的經驗慢慢地試著繞著。結果走著走著又走進了泥潭,受了騙,上了當,吃了虧。

可我還是希望,希望能夠在發現問題前就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洪水到來前我就跑到了山頂,然而我們發現一般經驗都是災難後才能獲得,也許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補償,使我們不至於太絕望。

回首往昔歲月,我們是在生活中不斷獲取經驗,而不是經驗指導我們怎樣生活。當然經驗有益於我們的時候也是有的,例如研究員李振群通過哪個老師上課,喜不喜歡點名,來判斷哪個老師的課能不能逃,通過女孩對你的反映,來判斷她討厭你還是喜歡你。可這樣的時候總是少的,因為對我們而言新事物太多,新麵孔太多,麵對新的我們即興奮又窘迫,後者因為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無從應付。

小的時候我們崇拜學長,崇拜老師父母;大的時候我們崇拜老人,因為他們見的多,經曆的多,能做我們不能做的事,一句話,他們經驗比我們豐富。-

你也許會問“少年老成”從何而來?這個時候我要問你“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作何解釋。雖然同齡,但因為家庭原因,他比你先經曆一些事,多經曆一些事,以至於他比你懂得多,當你剛經曆某件事時,人家已有現成的經驗了。-

人活一生所經曆的事無數,但事的種類卻很有現。惱人的是有些事是有年齡節段的,這也許就是後生無論怎樣努力,長輩永遠有教訓你的資本。

其實生活告訴我,並不是每類事我們都要都能經曆,因為一個人的精力很有限,當他們專注於某件事後,許多事他們都會和不得不忽略。但是人家處理那些新事依然得心應手,這說明觸類旁通不僅僅適用於同類事,對於別類的事依然適用。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精通此道,就像我們高中學數學一樣,有的學的快,有的學的慢。

我們不否認人與人的悟性有差別,假如你不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我建議你多做點事。成敗不重要,重要的你有了這麼一段經曆;經曆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這段經曆中你能獲得點什麼。你要明白經曆放在腦海它叫記憶,而絕不是經驗。-

想來我們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除了看的見的房子、車子、老婆、孩子,就是看不見的記憶和經驗。經驗是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一個人的價值之所在。以至於不經過反省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一個摩肩接踵又直指飛躍的時代;這是一個意氣風發又鬥誌昂揚的青春;這是一個應當努力又必須承擔的現實,這是一群追逐夢想又迎接風雨的我們。我們穿梭於物質橫流的社會,踏足於前人不曾探索的來路,去走向一個起點一個高度,需要我們在這個奮鬥的年代好好審視自己,規劃自己,完善自我,從而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此生才無悔,無怨,無恨,無過。

論起人生規劃的問題,它不用百折千回的冗長,也不是深不可測的要義,它僅僅是我們青年人當下考慮自身發展的準繩,是我們站穩腳跟的基石。它指引人們成功的參考方向,讓手中的舵盤不再失控;它提供人們正確的為人標準,讓處事的性格不會扭曲;它是你的影子告訴你真正想要什麼並如何為之付出行動。人人生而為贏,打拚的年代我們有理由扛起這份責任,有理由擔起這種風險。

青春是自己做的主,誰也無法拉住個性的繩,綁住個性的腿腳,一份人生規劃則是我們跨越幼稚走向理性成熟的裏程碑。郭敬明曾感慨逝去的青春一如深深地湖水,沉沒了那些CD,風景和十七歲的單車,一種莫名的傷感浸上心頭。但為何我們的眼光隻停留於昨天,麵對明天的美好時光,明天的精彩創造,為何不去好好規劃認真書寫呢?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啊!人生規劃來源於興趣,誌向和信念,大學生要發展興趣,增加新知。要像鬆鼠拚命搜集堅果一樣,堅持不懈地積累更多知識。而堅定地信念將陪我們走完奮鬥的全程,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