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回歸十年,香港稅收點點滴滴(1 / 1)

2007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內地陸新聞媒體最熱的話題無疑是香港回歸十年。圍繞這一題材,各類媒體應該說做足了功課。但對於香港的稅製以及派生出來的相關話題,卻基本沒見到什麼文章或影像,可能是因為其專業性,記者不好把握的原因吧。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稅收及財政,關乎經濟,關乎民生、福利,還關乎法治,關乎社會公平、和諧,缺少了這一塊,其策劃難以說是全麵。

筆者不自量力,想就這個話題貢獻一點素材和感受,觀海聽濤,雖然隔了一些,但總比沒有要好。

鄧公提出“一國兩製”,我以為其深層意義,並不僅僅是雙方可以求同存異,還在於為內地和香港兩種體製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提供了一種難得的機會。

如果說向資本主義的香港學習,我們總有意識形態障礙的話,不妨換一個角度來說事,內地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法製社會,那麼香港就有許多可以學習借鑒之處,稅收、財政方麵也是如此。

我以為,香港的稅收和財政民主值得借鑒。香港是國際著名的自由港,除過對列舉商品以外,不征關稅;香港稅製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稅負很低。2006年特區政府建議實行商品服務稅(流轉稅)。這個稅,在香港醞釀了至少20年,此次擬開征,並不能說征就征,而是先設定了為期九個月的公眾谘詢期,如多數民眾同意之後再提交立法會審議。期間,各類利益集團紛紛以各種形式表達意見,反對者數量大於支持者,港府見大勢已去,遂提前四個多月收回建議,決定此議本屆政府擱置。對此挫折,港府坦然麵對,無它,因為主權在民。還有一例,也值一提。特區政府財政預算關乎民生福利,民眾都非常關心。每年春節前,財政司長在向立法會報告預算草案前,一些社會團體都會組織“問財爺,怎預算”活動,邀請財政司司長向公眾介紹情況,聽取意見,“財爺”都會欣然出席,耐心解答問題。2006年港府預算有很大盈餘,有民眾提出,政府應將盈餘退稅,唐英年笑容滿麵回答會予以考慮。當時我聽了,以為純屬官話,誰知一個多月以後,港府即決定將盈餘200多億元向民眾退稅。聞之,筆者不禁大吃一驚,財政有盈餘,不是加大預算,花光用盡,而是從善如流,退稅於民,藏富於民,真是前所未聞,不說別的,其財政民主於此可見一斑。

香港納稅人的權利意識值得借鑒。電視上看到畫麵,有孕婦抗議公立醫院床位緊張,其標語竟是:“床位都得求,交稅為的啥?”何等理直氣壯!還有,港府為支持本地文化藝術發展,每年都會撥出一定經費資助。香港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麵體”是獲得資助的六個團體之一。2004年“進念”上演了諷刺劇《東宮西宮——西九龍皇帝》,批評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不顧民意,執意上馬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規劃。演出很火爆,最後一場曾蔭權自己買票看了整出劇。有人對導演胡恩威說:政府給了你錢,你為什麼排一出罵政府的戲?胡說:“給錢”在香港從來不構成理由,因為錢不是政府的,而是納稅人的。2006年1月21日,特區政府宣布,需要重新檢討西九龍計劃——整個計劃被推翻重來。

香港稅務機構執法嚴明值得借鑒。特區規定公民在一天之內出入境兩次者不得攜帶免稅香煙,否則以逃稅論處。一位港人就因為違反規定口袋裏裝了半盒煙而被罰款2000港元。這個刊於香港報縫不起眼的消息,被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看到,大發一番感歎。我以為這不是偶然的,是香港法治嚴明的必然結果。

香港媒體和民眾對財稅高官的嚴格監督也值得借鑒。梁錦鬆是港府第二任財政司司長,他在內地知名一是因為他娶了跳水世界冠軍伏明霞為妻,二是因為2003年在港府決定大幅度提高汽車登記稅之前,他購買高檔房車,有以權謀私,逃稅之嫌而被迫辭職。事發是因為媒體揭露,盡管他一再辯解這是無心之過,並且將稅收調整前後差價的兩倍38萬元捐給慈善機構,還是不得不黯然辭職。另一個例子是黃河生,黃在1999年擔任港府稅務局長期間,因為涉嫌其夫人擔任稅務谘詢代理,沒有按規定申報被媒體曝光,也不得不引咎辭職。

以上點點滴滴,雖然難窺全貌,但仍然值得我們深長思之,好好借鑒,方不辜負鄧公一國兩製的深意。至於香港稅務同仁和納稅人從內地學到了什麼,筆者就毋庸置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