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國際納稅人協會在澳大利亞舉行年會,主題是:低稅收帶來高發展。《中國稅務報》在會前發了消息,惜乎未見後續報道。
中國尚沒有全國性的納稅人組織,筆者視野所及,僅內蒙成立了納稅人協會,此外北京好像在稅務學會裏設有一個辦稅人性質的分會。
盡管如此,我們仍應對國際納稅人年會的討論主題予以高度重視,因為它代表了全球範圍內納稅人的關注重點或主流訴求。中國自加入WTO以後,就不可逆轉地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四年前才過去的20世紀,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經曆了低稅負—高稅負—低稅負(減稅)的循環,目前的趨勢仍在減稅這一個階段持續。
在憲政國家,稅負高低體現著不同的治國理念和納稅人的主流要求。
低稅負意味著政府的角色定位在“守夜人”身份上,同時政府提供公共福利的空間也有限。20世紀30年代以前,古典經濟學主導西方的經濟政策,其核心理念即如上述。但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全球經濟危機以後,凱恩斯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家,他認為危機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主張擴大政府職能,通過宏觀調控幹預經濟,在稅收上則主張實行高稅,以刺激需求,恢複經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接受了凱恩斯的理論,實行新政,大幅度提高稅負,同時施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由政府主導了許多基礎建設,最終渡過了經濟危機。二戰以後,西方的民主黨和社民黨、工黨相繼執政,他們的經濟政策也是凱恩斯理論的延伸。但到了70年代末期,西方經濟出現了“滯脹”現象,就是通貨膨脹和緊縮同時出現。這時供應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開始被執政者重視,他們認為供給決定需求,因此應該著力刺激供給,開出的藥方中最重的一味是減稅,以使納稅人擁有更多的資金,多多儲蓄,進而擴大投資。1980年代美國總統裏根在其八年任期裏實施了兩次大規模的減稅,使美國經濟逐步走出了滯脹。減稅在刺激經濟的同時,則是政府職能的收縮和公共福利的減少,對此弱勢階層普遍反對。21世紀初,小布什執掌美國政府以後,繼續奉行供應學派理論,推出了為期十年減稅1.6萬億美元的計劃。實際上,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如英、法、德、意、加拿大、日本等國都開始推行減稅,此風所及,連一貫堅持高稅高福利的北歐國家瑞典也實施了減稅,目前該國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稅率基本與工業發達國家相同。
由這種趨勢可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治國理念又開始向古典經濟學回歸,當然這是古典經濟學在理論上與時俱進意義上的回歸,其表現就是縮小政府規模,降低稅負,同時減少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擴大資本自主權,擴大就業,鼓勵競爭等等。
任何政策都是雙刃劍,減稅有可能減少政府投資,減少公共福利,窮人和弱勢群體會因此受影響,而減稅能否如其理論所料,擴大民間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則有待實踐檢驗;但起碼在短期內,會造成政府赤字增加,通貨膨脹等不利影響。因此,一時成為經濟界爭論焦點,也成為納稅人普遍關心的話題。
這正是國際納稅人協會2004年會主題的背景,同時也是中國宏觀經濟決策的一個繞不過去的熱點。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低稅率”的稅製改革原則。2004年,我國在減稅方麵也有較大的動作,諸如降低農業稅稅率,取消農業特產稅,對東北地區部分工業行業的增值稅實行轉型以及提高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等等都是。關心中國經濟改革和稅製改革的人們對這一大趨勢應該密切追蹤,同時結合中國的國情深入研究,多為中國的稅製改革貢獻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