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我愛這樣的“看門狗”(1 / 2)

西方人不太怕官,不太怕衙門,所以常常拿在中國人看來很嚴肅的人物和機構開涮,比如說,他們稱政府或立法機構屬下的審計署為“牧羊犬”,意謂上司讓它們咬誰,它們就去咬誰。而審計署的官員同樣不乏幽默,他們不但不以“牧羊犬”的綽號為忤,而且更進一步自稱為納稅人的“看門狗”,要替廣大納稅人看好他們的稅款用項。

狗被西方人看做朋友,可以朝夕相處,所以,無論是它喻還是自許,被稱之為“狗”,並無貶義,應該還有褒意在其中。相反,中國人對狗的態度就複雜了,愛之者當做親人,同吃同住同喜樂;恨之者,則恨不得殺光吃盡,即便是“落水狗”,也要痛打,決無憐憫之心。將人罵做狗,應屬惡“諡”。

因此,在中國,假若你把審計署比做“看門狗”,你可得當心了,盡管你的本意甚至是讚譽。

現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應該是一位具有幽默感的領導人,在筆者記憶中,去年他在接受一家媒體訪談時,就引用了西方對審計部門的比喻,並稱自己(或審計署)願做納稅人的“看門狗”。

李金華審計長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04年6月23日他向正在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的《關於200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提交了一份讓人觸目驚心的審計“清單”,曝光了一批違法違紀的經濟大案。繼去年同類報告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審計風暴”之後,再掀風暴!

李審計長的報告直指一批大案、要案,其中不僅有長江堤防再現“豆腐渣”工程,也有一些水災、地震災區縣虛報套取、甚至挪用私分救災資金的案件;還有國有商業銀行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案件,比如一個私營企業主與銀行內部人員串通,累計從工行取得貸款74.21億元;還有個別稅務機關嚴重失職瀆職的案件;更有中央41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專項撥款和其他專用資金14.2億元,用於建設職工住宅辦公樓和發放各類補貼等問題。

2003年以前,審計署應該也是年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的,但卻從未掀起過“風暴”,不知是很少發現問題呢,還是為尊者諱呢,筆者不好妄猜。但是從2003年起,連續兩年的審計署報告都掀起了“風暴”,至少說明國家審計署以及各級審計部門真真正正發揮了納稅人的“看門狗”作用,警醒人們“有小偷”,甚至還進一步“咬”住了一批“小偷”。雖然稅款(各級國家機構所有財政撥付資金90%以上來自稅收)損失讓人痛心,但隻有知道了稅款被盜,才有可能亡羊補牢,加大監管力度,總比稀裏糊塗甚至遮住、捂住,怕丟醜、怕丟官要強過百倍、千倍。

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教育,絕大多數納稅人對履行納稅義務是持理解態度的,但讓他們擔心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能不能被用到公共事務上,會不會被胡花亂用、貪汙中飽私囊。他們的擔心是有理由的,耳聞目睹的大量腐敗事實都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