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文明社會的代價:稅收無謂損失(1 / 2)

西方思想家對為什麼征稅有著許多解釋,如利益交換說、犧牲說、公需分擔說等;這些解釋從不同側麵、不同程度上接觸到了稅收的本質。但他們也注意到,盡管稅收有其合理性、必然性,納稅人也會得到回報,但這種回報畢竟不像商品交換那樣直接、那樣自願、那樣合意,而且政府提供的種種公共服務任何人都可能搭便車,因此他們總有些不太情願,總有種被割了一刀的感覺。照顧到納稅人的這種情緒,西哲們的解釋在嚴肅的實證分析中往往帶有一種感情色彩,他們說:“稅收是我們為文明社會所付出的代價”(奧立佛·溫德爾·赫爾姆斯)。如果考慮到階級社會之前和之後的原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樣貌,那麼稅收的確是文明社會的人們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然而,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在納稅人接受了稅收是自己必須付出的代價的解釋之後,西方經濟學家的研究又發現,稅收不但是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社會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由於征稅而引起的社會總福利的減少,術語稱之為賦稅的無謂損失。

稅收是文明社會的代價如前所述是對納稅人的一種感情撫慰,但稅收的無謂損失卻是我們這個社會實實在在付出的代價,因此認清其規律,並努力減少這種損失,應是政府也包括納稅人共同的責任和利益所在。

在介紹稅收無謂損失概念時,必須說明,其基本論點和素材來自於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利高裏·曼昆所著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

無疑,稅收是由納稅人承擔的,但這個納稅人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則不那麼一目了然。經濟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流轉稅是由賣者和買者分攤的(所得稅因為不影響價格及資源配置,一般是由生產者負擔的)。因為如果稅收由賣者負擔,賣者將因為無利可圖或沒多少利可圖而停止或減少生產;如果由買者負擔,因為商品價格提高,也將使買者減少購買的數量或者不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就開始發揮作用,通過將稅收分攤給買者和賣者的方法,達到一種均衡。在特殊情況下,也就是供求關係不平衡的情況下,供給缺彈性的一方(供不應求),可以將稅收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同樣需求彈性較大的一方(供大於求),也可以通過減少購買而迫使供應者自行負擔稅收。

可以說稅收在賣者支付的價格和買者支付的價格之間打入了一個楔子。由於這個楔子,商品的銷售量低於沒有稅收時應該達到的水平。換句話說,對一種物品征稅使這種物品的市場規模收縮,因而引致社會總剩餘的減少。

要把無謂稅收說清楚,還需進一步引進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概念。考慮這樣的例子,拍賣會上有一張齊白石的畫,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都想得到它,但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都是有限的,表示這四個人中每一個人想支付的最高價格。每個人的最高價格稱為支付意願,它表示買者對畫的評價。每個人都希望以低於自己支付意願的價格買畫,並拒絕以高於自己支付意願的價格買畫,並且對以正好等於自己支付意願的價格買畫持無所謂態度。

拍賣由低到高叫價,價格一路抬升,當張三報出8000元(或略高一點)時,叫價停止了。在這一點上,李四、王五、趙六退出了叫價,因為他們不願意叫出任何比8000元高的價格。張三付出8000元得到了齊白石的畫。這張畫歸於對其評價最高的買者。張三從這張畫得到了什麼利益呢?他願意支付10000元,但隻支付了8000元,可以說張三得到了2000元消費者剩餘——買者願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

再來關注生產者剩餘,考慮這樣的例子,讀者您需要粉刷房子,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這四位粉刷工都願意幹,你決定讓他們報價,並讓願意出最低價的人接這個活。這四個人報價的基礎是他們的成本:包括工具、材料和自己每小時的工價。表示每個人的成本。由於成本是他願意幹活的最低價格,所以每個人都希望能以高於他的成本價格出售勞務,拒絕以低於他的成本價格出售勞務,並且,對在價格正好等於他的成本時出售勞務持無所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