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文:守正出奇創佳績
記者部落
作者:毛旭明
在二十多年的新聞實踐中,她深入基層、堅守職責,用心靈感受脈搏、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用“衝得出”又“守得住”的職業狀態,詮釋著對新聞事業視若生命的熱愛與執著。請看本期“傳媒驕子”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寧波廣播電視集團經濟生活頻道總監周洋文的新聞故事。
每年的全國兩會是媒體角力的重要時機,3000多名記者同台競技,其中的甘苦,隻有親身參與的記者才能體會到。請看本期“茶座”嘉賓的兩會故事。
“隻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深情進行采訪,我們的作品才能撥動觀眾心弦。好作品大都來自於記者的堅守。” ——周洋文
她說她很膽小,可是在職業狀態下她敢冒著超強台風出海拍攝;她說她很怕冷,可是她能在冬日的寒風裏苦等3個小時,隻為了能夠拍到一個鏡頭;她說她很怕疼,可是她卻能在扭傷腳後,一邊噴著雲南白藥一邊拄著棍爬樓梯去采訪。“挺狠”和“折騰”是同事對她的共同評價。生活中她很“大條”,甚至都理不清自己的書桌;工作中她又很精明,即使是在長達數千分鍾的素材裏,依然可以精準地找到合適的鏡頭。很多看似矛盾的東西似乎在她身上都能完美結合。她就是寧波廣播電視集團高級記者、經濟生活頻道總監周洋文。
周洋文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綽號:“獲獎大戶”。從事電視工作22年,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0多項。她獲中國新聞獎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在浙江新聞界名列前茅。二十多年的新聞實踐中,她深入基層、堅守職責,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用“衝得出”又“守得住”的職業狀態,詮釋著對新聞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敬業:把責任刻在心坎裏
說話文氣、外表瘦弱的周洋文有一股執拗的闖勁。無論在隨時可能爆炸的火災現場拍攝,還是在剛剛坍塌的危房中采訪,或者在“非典”隔離病房與病人近距離交談,周洋文忘我工作,經常忘記自己是一名女性。
不過,對於周洋文來說,新聞工作者站在新聞現場最前沿,光到達還遠遠不夠。“麵對各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還得守得住。”周洋文說,“一個記者,必須學會堅守,對新聞理想的堅守,對寂寞困苦的堅守。堅守新聞工作者的責任,盡職盡責,敢於擔當;堅守新聞工作者的激情,甘於奉獻,勇於創新;堅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求真務實,精益求精。”
◆四年堅守杭州灣
2003年10月20日,舉世矚目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即將開工,周洋文與她的團隊受命拍攝製作一部反映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專題片。“從那時起,長達四年的堅守開始了。”周洋文說。
2006年8月,超強台風“桑美”向浙江沿海猛烈襲來,正在建設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工地險象環生。為了搶拍台風來襲時的真實情景,周洋文和攝製組的同事冒險乘船直奔海上工地。在輪船的極度顛簸中,她和同事們跌跌撞撞無法站穩,不停地嘔吐,但仍堅持繼續拍攝。登上大橋工地,在沒有任何護欄的橋麵上,狂風吹得瘦弱的周洋文無法站立,她就蹲趴在地上,堅持帶領攝製組拍下了大橋工地經受台風考驗的一組鏡頭。
可能有人覺得這隻是特殊情況下的杭州灣,實際上杭州灣是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地質氣象條件極端惡劣,其特征是毒氣、強台風、巨浪,超低能見度海霧、流速極快詭異莫測的水流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湧潮。在杭州灣堅守很不容易,每次要出海采訪,都必須過三關。第一關,出海采訪經常會因為風浪太大船靠不上碼頭。第二關,船靠上碼頭後,風浪會讓船和碼頭之間的上下落差變換兩三米,人要在落差最小的瞬間一躍而上碼頭,“這需要技巧和勇氣,但我們一次都沒有發生落海的意外。”說到這一點周洋文得意洋洋。第三關,采訪的工作麵通常在碼頭上方十幾米至幾十米高空,唯一的通道是一根隻有一人寬、用細鋼筋做成的簡易梯子。肩挑背扛攝像器材徒手爬上鐵梯對一般人來說是巨大挑戰。爬得越高,海風越大,人懸在空中就越害怕。周洋文和她的團隊還要時刻提防偶爾會出現的高空墜物。有一次幾十米高空墜下的幾坨水泥與他們擦肩而過,這讓半空中的周洋文備感驚悚。“哪怕隻是一粒水泥、一顆螺絲釘擊中,都可能是致命一擊,”大橋指揮部安全部長呂水明這樣說,“大橋工地看似平靜,實際上險象叢生。”
在杭州灣堅守很痛苦。冬天,海風冷得刺骨,海上空氣潮濕,還常常下雨,“記憶中我們的羽絨服經常是濕透的。”周洋文這樣回憶,穿心的狂風吹來,嗆得人說不出話,全身不停地哆嗦,拿著話筒的手、扛著攝像機的手也跟著身體的節奏顫抖。到集裝箱躲一會兒,暖和一下,接著拍。更折磨人的是夏天,酷暑時節,海上溫度高達四五十度,沒有遮掩的灼熱陽光暴曬下,全身很快就會被汗水浸濕,長時間的采訪經常出現要暈倒的感覺,蹲下來歇一陣,再繼續。更令人崩潰的是,周洋文他們在連續幾個月跟蹤拍攝之後,發現每天拍到的內容幾乎一成不變。比如打樁,要打上一年半,每個工地每天都是同一批人在打樁,工作生活沒什麼變化。對於一個持續多年的特大型工程來說,變化確實是極其緩慢的。而漸漸地周洋文也發現,在橋上堅守的電視團隊越來越少,“我們在海上寒風中的身影也越來越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