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白”記者的兩會體驗(1 / 1)

“小白”記者的兩會體驗

記者部落

作者:陳璐

工作兩年半,我第一次得到了參與兩會報道的機會,被分在政協組,以一名“小白”記者的身份在十餘天時間內完成了兩會報道。

●拒絕全麵,因為那是不現實的

距離春節還有兩個禮拜時,我得知自己要上兩會的消息。大年初六,我第一次打開了委員名單,3000多名委員,我對好多人都一無所知。我當時有一個很天真的想法,為每一個委員做“照片+基本新聞+提問設計”,但是做了不到30名委員的時候,我就崩潰了。

我意識到,準備全部委員資料既沒必要也不現實,但一定要準備重點委員的資料。否則,記者在現場完全抓瞎,即便是重要委員從身邊走過也認不出來,或是沒問題可問。

●做足功課,明確委員身份

我參會的第一天稀裏糊塗,感覺沒有新聞點。往後,我去了經濟界別、工商聯界別聽會,感覺非常不一樣,不僅有非常有分量的經濟學家和企業老總(例如厲以寧、傅成玉、李彥宏等),而且討論內容非常有價值,有時候聽完會就覺得稿子已在心中。

兩會前,報社領導告訴我們,兩會新聞首先是政治新聞,是要報道代表委員們的參政議政。經過十幾天的采訪後,我才漸漸理解這句話。以姚明為例,如果記者追著他簽名或問他的下一步職業選擇就不合適,但是姚明的建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就有價值。兩會上,不管腕兒多大,委員或代表是他們的第一身份。

我在現場還聽見了記者問委員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的問題,甚至是“請你隨便說說吧”。我也遇到過問不出問題或答案空泛的時候,後來發現記者應該多問一些具體的問題,這樣可以直接得到采訪對象的明確回答,避免空話套話。

●抓住並創造機會,問你想問

兩會是有議程的,例如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等,但是,記者不能隻跟著議程走,要及時和編輯溝通,做一些和報社性質相符及自己感興趣的選題。

今年兩會,央企薪酬改革是熱點,會議期間很多央企的“大佬”們都在現場,中青報一位資深的編輯建議我做此選題。在現場,我直接追問一些“大佬”他們的工資是否降了,這會不會有連帶效應影響基層員工,真有“大佬”承認自己的確降薪了。這種采訪在平時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記者想要見到“大佬”,會有公關的層層阻攔。

除了抓住機會,記者還要善於創造機會。例如,我在聽會時發現聯想的老總楊元慶沒有帶筆記本,看上去可以和他聊一聊,於是我撕下一張紙直接寫下問題給他,結尾附上“求文字回複或是我們出去聊聊?”連筆一起放在他桌子上。很幸運,楊元慶看完紙條後就離開會場和我在門口聊了幾句,在其他追隨的記者中,他幾乎隻回答了我的問題。

●兩會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對於記者來說,平時工作大多數是個人奮戰,但是兩會上一定要打破此觀念,不然會錯失很多報道。我平時的報道領域是創業,很多法律、環境問題我根本不了解,參與兩會報道前我有排斥感和恐懼感,但這都是兩會的報道內容。我曾在兩會現場給中青報經濟部主任發微信求指點不了解的經濟問題,在吃工作餐時向資深法律記者求普及和把關報道,他們的解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兩會期間,每一個記者每半天幾乎隻可能在一個地方,得到的往往隻是碎片化的內容。在吃飯或開會時,記者可以將自己當天的采訪素材與其他同事分享,這樣有時會湊起來同一個選題的素材,或是加深自己對選題的理解。兩會中,同行的支持也很重要。今年兩會有人建了記者群,500人的群每天熱熱鬧鬧,大家都不吝嗇自己的采訪資源,群內形成了良性循環,每個人都受益。

●告別兩會,迎來的是新起點

我的兩會經曆在一片慌亂中結束了,這是一份難得的經曆,它鍛煉了一個記者快速操作選題的能力和多角度處理選題的能力。紙媒記者的工作周期往往是一天或一周,但兩會是所有媒體的競爭,每一個記者都要按照秒拚速度,這樣的狀態要持續十幾天。除了速度,兩會還拚新聞的角度、資源的積累、行文的質量、展現的方式等。兩會給予了一個記者開眼界、拓寬報道領域的機會。記者平時都在自己的領域內耕耘,兩會逼迫記者了解其他領域的問題,還會給記者更多的角度看自己領域的問題。

兩會不是十幾天的會議,更沒有記者可以速成的培訓。好的兩會報道一定不是碰運氣,它要求記者在一年內對於各領域變化的關注、甚至更長遠時間的積累。這一屆兩會結束的那一天,就是記者為下一屆兩會準備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