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兩會報道看媒體人的自我表達(1 / 1)

從兩會報道看媒體人的自我表達

記者部落

作者:賀蓓

全國兩會結束,北京街頭的柳樹已開始抽芽,桃花漸次冒花骨朵,北國的春剛來,我回到了溫潤近夏的南方。

此番為我第一次參與全國兩會報道,頗感欣喜卻也心態放鬆。

去昆泰酒店蹭會的第一天,我就遇見了陳道明。不過,我似乎隻看到了故事的開始,沒猜到故事的結局。

他本是名人,但今年兩會上,他“火”得有點莫名其妙。

相比被傳說的“高冷”姿態,那天麵對記者的陳道明格外nice,幾乎有問必答,相當配合。當然,如果覺得你提問水平不夠,他犀利直率得不依不饒。

話題涉及到電影創作、票房、審查、分級、演員的公眾形象等。

怎麼看待現在文藝作品有高原沒高峰?“給你四個字,一言難盡。”

你對“媚娘剪胸”怎麼看?你對藝人涉“黃賭毒”怎麼看?“為什麼你們一定要問呢?不問不行嗎?”……對這些“敏感”話題,記者變著法問,陳道明變著法拒絕。後來還是開了腔,對於涉“黃賭毒”的藝人,他直言“吃飽了撐的”。

當天傍晚,我把陳道明的報道發出來。沒想到,故事才剛開始。

第二天有媒體記者發出《陳道明席地而坐,為我親手改稿》的手記,引發爭議。在爭議記者之時,陳道明也“躺槍”了,有網友更稱對其“粉轉黑”。

不過,在陷入爭論的漩渦之時,陳道明依然現身小組討論現場,踴躍發言的興致似乎並未受到影響。接下來的會上,他還是保持積極犀利的狀態,批評某些抗日神劇“對先人起碼的尊重都沒有”。

當天結束采訪時,陳道明語重心長地說:“記者絕對不要小看了自己的價值,今天一窩蜂地追這個片子,明天一窩蜂地捧那個人。”他建議媒體記者作為文化人,要發出屬於自己的獨立的聲音和思考,比如寫影評、藝評觀察,不僅僅隻做名人的“傳聲筒”。

“為什麼大家都瘋狂追星,把明星捧得太高,又容易放大他們的缺點?因為全社會對自己的不自信。”其實我個人是讚同陳道明這番“諄諄教誨”的。

在我看來,媒體人對於“文化人”這一身份的認同感是匱乏的,少有記者正兒八經、自信滿滿將自己列入“文化人”的隊伍。

想來,記者職業天然的文字優勢、生活閱曆以及邏輯思考,是足以在廣闊、豐富的社會活動中,進行一些非報道化的自我表達的。

當然,在自媒體發達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媒體人,正在跳脫傳統為他人當傳聲筒的軌道,嚐試用各種途徑發出自己的思考與見地。這或許也是媒體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下的一種體現。

從準備兩會采訪到結束,我發現,明星代表委員發不發聲、怎麼發聲,都是新聞,每年都會固定收到很多聚焦,隻有波瀾大小之分。再比如像葛劍雄教授,他稱自己在兩會期間是“公共產品”,這些敢言直言的少數代表委員也能在媒體上頻頻曝光。但更多的代表委員,如果不發聲,不發特別響亮的聲音,很可能被忽視。

我以為,記者除了固定關注熟悉的“老麵孔”外,還應精心準備,提前策劃,在主動或被動“沉默”的人士中,挖掘出更多不應被淹沒的聲音。

年年有兩會,我看到今年有了“自拍神器”,有了更多的即時發布,有了“有權不能任性”、“鐵帽子王”等新詞新句……但是除了這些,今後的兩會報道,記者該做怎樣的調整和創新?我猜測,媒體人的自我表達,未來或許會出現更多元新鮮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