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又來了,媒體也該醒醒了
新聞觀察
作者:黃馨茹
3月23日,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因病醫治無效去世,而早在幾天前,李光耀就已經“被去世”了一次。片麵聽信網站偽造信息,不少媒體掉入陷阱,顏麵盡失。2011年,“金庸去世”的消息在微博發出後,媒體卷入其中。四年之前,自媒體發展之初,媒體和受眾對於這種新的謠言傳播途徑尚不適應,出現了失誤;四年過後,受眾已經在謠言中產生了免疫力,媒體卻又出現了烏龍。
淡化首發率,媒體還可以有其他的追求
在新聞專業的教科書上,新聞被定義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在這個時代,媒體對於“新近”的追求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新近”的力量被無限放大,時效性成了媒體的追求,這個定義中另外的重要部分卻被忽略了,那便是“事實”。
在傳播技術相對落後的時代,首發率一度成為媒體“發家致富”的傲人資本,第一時間獲取獨家新聞奠定了很多媒體的地位,比如海灣戰爭中的CNN、反恐報道中的半島電視台、伊拉克戰爭中的新華社……這些媒體或多或少因為在這些重大事件中的迅速報道、即時反應和獨家信息的獲取而獲得了在媒體和受眾中的聲望。時效性漸漸成了考驗媒體實力的一個標尺,媒體因此為時效性和首發率瘋狂。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不少媒體忘記了,如今信息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受眾對真相和事實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
或許彼時,正是因為傳播技術的滯後,媒體才沒有那麼浮躁,能夠利用充分的時間去核實信源,弄情事實後再發聲。而今,媒體為速度而躁動,缺失的正是去核實信息的嚴肅心態。
萬能的“據報道”,其實是萬萬不能的
與速度就是一切相生相伴的還有萬能的“據報道”,想要獲得首發率,想要擁有時效性,媒體的殺手鐧便是據報道:“據外媒報道”、“據了解”、“據知情人士”……這種模糊的措辭已經成了國內媒體司空見慣的報道語言,而恰恰是這種模糊措辭才會導致未經核實的信息瞞天過海,以訛傳訛的烏龍頻頻出現。
在技術相對發達的今天,記者獲取信息更加容易,新聞專業主義的“到現場去”的要求也漸漸被電話和網絡所取代,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降低了成本,卻在一些時候也降低了新聞的準確性。作為記錄事實的人,記者采訪中的偷工減料和編輯審稿過程中的把關不嚴,導致了今天“據報道”的寫法隨處可見。
外媒對於信源有嚴格的要求,舉例來說,路透社等外媒要求每篇報道(除極少稿件例外)都應清楚明確地交代信息來源;有爭議的信息要求信息來源……法新社要求如果一條消息不十分明白、正式和有根有底,必須找另外一個或幾個消息來源進行核對。《紐約時報》要求交代消息來源沒有固定格式,但表述應真實,不要含糊其詞。
在國內,很多媒體是難以做到上述要求的,受眾日常所見的報道中充斥著大量信源不明的內容,有媒體認為這是保護“線人”的需要,而顯然,保護線人並不等同於模糊信源。媒體作為報道新聞的專業機構,要對“線人”負責,更要為自己報道的事實負責,這兩者在一定的場合下會出現矛盾,媒體要做的是兩者之前的權衡,而不是顧此失彼,以此為借口,給自己的采訪過程做減法。
受眾學會了質疑,媒體在做什麼
在這次事件中,淪陷的也不乏一些國內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傳統媒體在重大新聞的報道中掌握著信源優勢,核實一條新聞的真偽是其應具備的能力,也是其作為權威機構應盡的義務。而在這種大事件的烏龍報道中,傳統媒體的焦躁心態暴露了出來。依靠權威性和真實性立身的傳統媒體,本應利用自己的駐外資源,嚴格核實消息來源,充分發揮自己在信源方麵的優勢,糾正報道偏向,辟謠以正視聽,卻不料“傻傻”地卷入烏龍漩渦,把自己弄得非常尷尬。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一事件中,騰訊網放慢了發布信息的腳步,在核實相關信息之後發布了辟謠新聞,撥開了這一新聞的迷霧和假象。也許是因為之前在一些報道中,門戶網站出現過類似的烏龍事件,吃一塹長一智,做出了相對客觀的分析。某些標榜自己擁有專業人士和職業隊伍的傳統媒體,卻一不留神中了圈套。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已經成了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假若傳統媒體通過這些渠道隻能帶來自身真實性的淪陷,那麼傳統媒體真的就因小失大了。
“李光耀去世”烏龍的討論還沒有過去,又有“南京落馬副區長女兒婚禮現場被帶走”的報道曝出,隨即紀檢監察部門辟謠,聲明報道並不屬實。烏龍鬧多了,先發文後道歉的事情做多了,“狼來了”的口號喊多了,媒體還拿什麼來讓受眾相信,又有何公信力可言?當受眾看到一則新聞的時候,首先不是相信,而是質疑“這是真的嗎”,媒體或許早就該好好反思了。
(作者為本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