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少數民族文化報道水平
新聞觀察
作者:牛銳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聞記者應多了解少數民族文化,關注其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作出積極貢獻。
充分了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種類多樣。在語言方麵,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語言。有的民族因為支係或者生活區域不同,而擁有多種方言。比如,藏語主要有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三大方言。在文字方麵,我國有22個民族使用著28種本民族文字。比如,我國的傣族擁有傣泐文、傣那文、傣繃文和金平傣文4種文字。據統計,目前在我國1億多少數民族人口中,有近6000萬人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成就巨大。在曆史的長河中,少數民族群眾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佼佼者有被譽為“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的《江格爾》、《瑪納斯》、《格薩爾》;豐富了五彩斑斕的歌舞世界,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等世界級“非遺”,不僅是人類偉大的藝術創造,a也承載著這些民族的曆史與文化;建造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建築,尋常如蒙古包、吊腳樓,莊重如布達拉宮、艾提尕爾清真寺。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少數民族“非遺”項目有577項,約占項目總數的42%。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由於曆史發展、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麵的差異,每個民族都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集中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禮儀、節日及婚喪嫁娶等方麵。以節日為例,對於南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壯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而言,“三月三”、“六月六”等農事節日備受關注;對於西北地區從事遊牧業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等民族而言,他們鍾情於在水草豐美的夏季舉行的“那達慕”、“阿肯彈唱”等活動。此外,我國有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會隆重地慶祝“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宗教節日。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證明,千百年來,中華文明之所以生機盎然,中華民族之所以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就在於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對中華民族認同,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深刻認識到,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正確認識少數民族文化的當代生境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幾十年來,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與此同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挾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一方麵,大量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尋找更多的發展機遇,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失去了人才支撐;另一方麵,現代技術在民族地區推廣使用、現代理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原有的族際關係和社群結構不斷消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有的處於瀕危狀態。
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是黨和國家一貫高度重視的工作。比如,2009年國務院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若幹意見》,從鞏固民族團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為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民族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黨和國家的關心與扶持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取得了曆史性重大成就,在提高各族群眾文明素質,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