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氣”接“地氣”,增強精品發現力
新聞觀察
作者:齊淮東
做新聞精品,最要緊的是培養和增強精品發現力。看似“偶然”的發現,其實是需要上通“天氣”、下接“地氣”的。譬如一個農夫,埋頭耕耘自然不可省卻,但還要時常抬頭看天。
一
又到一年“評獎季”,喜見所在部門記者多篇作品被推薦到省裏,還可能被推到全國;而更多的則寂寂無聞,辛苦一年又一年,卻徘徊在評獎門外。
其實,好新聞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報社耳濡目染,兼有領導、前輩耳提麵命,筆者多少有了自己的一點體會——最要緊的,是培養和增強精品發現力。
新聞是創造性的勞動,而在所有創造性勞動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新聞人創新創造靠什麼?必不可少的一條是發現力——不斷地“沙裏淘金”,從紛繁複雜的事物表象之中發現新聞信息,發掘新聞價值,進而打造新聞精品,形成輿論影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生活中並不缺少新聞,缺少的隻是發現。一個優秀的記者,窮其一生,都在追求‘發現’。”這是新華社原社長、總編輯穆青的論述。他的傳世力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影響了幾代人。如果當初不是他在新華社副社長任上到河南調研時,“偶然”發現了這個重大典型,推出這篇重磅報道,後來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其實早在100多年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就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早他20年的法國藝術家羅丹也有類似的表述:“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可見,古今中外,文學、藝術、新聞大師們對“發現”的重視在思想上是相通的。
看似“偶然”的發現,其實是需要上通“天氣”、下接“地氣”的。譬如一個農夫,埋頭耕耘自然不可省卻,但還要時常抬頭看天。如果天就要下雨了,你還準備澆水,肯定是做無用功。反之,要是整天望著天空發呆,而不事躬耕,即便是“天氣通”也不可能有好收成。
在這裏,筆者謹以獲2012年度山東新聞獎一等獎的消息《壽光一次清退102名不合格黨員》為例,談一下新聞精品的發現力。
二
2012年4月初,我和同事楊國勝、吳寶書隨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傅紹萬到濰坊采訪縣域經濟發展,最後一站到了壽光市。采訪結束臨行時,壽光市委書記孫明亮無意中談到,他們正在搞一個黨員隊伍純潔性機製,準備清退幾十個不合格黨員。傅總認為這是個重要的新聞題材,就讓我們留下來繼續采訪。
為什麼重要?這就要聯係到此前不久,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誌在出席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時,就保持黨的純潔性發表重要講話。十八大召開之前,這無疑傳遞出一個重大政治信號:保持純潔性,是我們黨應對新形勢下所麵臨的風險和挑戰的思想、組織和作風保障。我們意識到,這件事蘊含著重大的新聞價值,是中央精神在基層實踐中的超前探索、創新體現,具有獨特的典型意義和示範作用。
結果一采訪,發現他們做的遠比書記說的更具新聞性:全市的黨員登記工作已開展了幾個月,近期就要下文公布不予登記和暫緩登記的黨員名單,多達200多人。而且,他們的做法在全國是第一家,四次受到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批示肯定。這豈不是個大新聞、好新聞?
緊盯著這個題目,我們進行了深入采訪,了解到:早在2008年,壽光市的一名“老組工”就向市委致信建言,實行黨員定期登記製度,改革黨員事實上存在的“終身製”;2009年底,壽光市在一個鄉鎮試點以“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評議、兩年一登記”為主要內容的黨員隊伍純潔機製;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0年3月在全市推廣。到2012年3月,這次活動已經開展了兩年,當時正在進入“兩年一登記”的收尾階段。
抓住壽光市清退(即不予登記)102名不合格黨員這一新聞事件,我們提前介入、深入采訪。4月30日,在壽光市黨員登記工作結束、清退名單公布當天及時成文,第一時間報道了該市保持黨員隊伍純潔性的超前探索和創新舉措。在山東新聞獎評選中,稿件被評為消息類第一名。評委給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則新聞敏感與政治敏銳性兼備的獨家報道。有同事笑言:這回又讓你們“摟草打兔子” 了。
該新聞在大眾日報頭版頭條見報後,人民日報、《半月談》、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工人日報及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等紛紛轉載或跟進報道,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百度搜索“壽光+純潔機製”,結果多達18萬條,網民踴躍參與討論,絕大多數對壽光的做法持支持、肯定態度,“清退不合格黨員”一時成為輿論熱詞。中組部把壽光市的做法認定為十七大以來處置不合格黨員的主要模式之一,並委托壽光市委組織部起草《黨員登記暫行辦法》。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將“純潔性建設”列入黨建主線。次年6月18日,黨中央作出部署,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