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兩會報道
新聞觀察
作者:竇豐昌 李棟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閉幕了。今年的兩會報道與往年的兩會報道相比有什麼特點?筆者認為,2015年媒體對於全國兩會和各地兩會的報道,一個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報道”上,2015年甚至可以說是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報道“元年”。
2015年,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報道“元年”
如果隻看報紙上的兩會報道版麵,今年的兩會報道和往年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看一看各家傳統媒體的新聞客戶端,看一看各家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看一看每個微信用戶朋友圈內被廣泛轉載的關於兩會的報道,你就會明顯感覺到今年兩會報道與往年兩會報道的不同。
報紙版麵年年相似,新媒體報道上卻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麵貌,這就是2015年兩會報道的最大特點。這裏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新媒體報道”,就是運用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新型平台對兩會做報道。這種做法其實前些年已經實行了,談不上是什麼創新。另外一個關鍵點是“傳統媒體”,傳統媒體自己做新媒體報道,是今年的一大亮點。
業內人士清楚,這兩種做法看起來好像沒有差別,但實際上截然不同,完全是兩回事。拿筆者所在的廣州日報來說,以往對兩會的新媒體報道主要體現在大洋網的報道上,大洋網自己的團隊在做這件事,傳統媒體最多就是提供一些內容給大洋網,但今年廣州日報的兩會新媒體報道是廣州日報自己的團隊在做。
廣州日報的做法不是個例,其他媒體,從人民日報、新華社到地方的各級黨報、都市報等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類似的做法。這說明,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轉型上的路徑選擇和以往有了根本差異,表現出了強烈的“多媒體發布終端、多元呈現方式”的融合報道特點。
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大家不約而同這麼做,其實也都是在落實中央的頂層設計。2014年8月中央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多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係”。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上有所表現,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在完成黨交給的任務,而這一次全國兩會報道,就是一次實戰演練。
中央媒體關於兩會的新媒體報道
下麵看看有代表性的中央媒體關於兩會的新媒體報道。筆者選取的時間節點主要是3月5日,也就是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的時段,這一天是兩會期間媒體報道的一個“高光時段”,很有代表性,當然,以這一時段為主又不限於這一時段。
3月5日上午9點到12點之間,以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為代表的中央媒體集體發力,對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做了一個很集中的“新媒體報道”。
1.人民日報的兩會新媒體報道
人民日報的新媒體報道主要呈現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和新聞客戶端兩個平台上,若幹質量高的報道又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
截至3月5日,人民日報在新浪的官方微博有用戶3226萬,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用戶數,可以橫向對比的一個數字是,大部分地方媒體的新浪微博用戶數仍然處於百萬級水平。
在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上,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傳統的動態報道,把報告中有新聞性的點一一點出,滾動發布,在一個半小時的報告過程中,總計發布了大約40條滾動報道,平均2分多鍾就發一條。另外一條腿是“深加工”,主要體現在兩條報道上。一條是當天上午10點左右發布的《50個數字,一張圖,幫你看懂2015》,另一條是11點左右發布的《9張圖,幫你讀懂政府工作報告》。前者是即時的動態報道,以簡短的文字為主;後者則是深加工的深度報道,以直觀的圖表為主。從網友的反應來看,前麵一種動態報道一般是兩三百次“轉發”,幾十條“評論”,而後者的反應要大得多,截至當天下午2點,“50個數字”那條是1800次轉發,兩百多條評論,“9張圖”那條則有過萬次“轉發”,1380條“評論”。
再看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相比於微博,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量要小得多,主要分布在兩個欄目之下。一個欄目叫做“聚焦兩會”,該欄目當天發了5條即時消息,還有三條深度解析報道,比如《2015政府工作報告“幹貨”》、《報告中最有力最溫暖的十句話》。另一個欄目“圖解兩會”,發布《2015年,政府的錢怎麼花?》,是對預算報告的圖表解析。
2.新華社新媒體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報道
相比人民日報,新華社對於政府工作報告的新媒體報道量相對少一些。在新浪微博上,可能因為新華社作為通訊社有自己的滾動發布平台的緣故,新華社沒有一個統一的官方賬號,都是各部門各欄目開設的分號,比如“新華視點”有1444萬粉絲、新華網有888萬粉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