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積極推動兩個輿論場的交彙融合(1 / 3)

積極推動兩個輿論場的交彙融合

新聞觀察

作者:沈世緯

所謂輿論,就是一些社會群體或社會集團對社會上某些事件或問題所公開表露的意見和言論。大體上說,輿論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自在型輿論,這是意識形態的雛形,它是民眾對社會問題的一種心態,或在口頭上、網絡上的反映;民間輿論如滔滔江河,若引導得法,可得灌溉舟楫之利;如聽之任之,放棄引導,任其自流,亦可釀成水患。另一種是自為型輿論,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穩定、明晰的意識形態,它已擺脫民間輿論的自發性、盲目性,升華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具有科學性與規律性;它大部分表現為政黨或領導集團通過集納、升華群眾的正確意見而提出的理論、綱領和主張,集中體現為主流媒體所營造的新聞輿論。當然,對主流媒體來說,一方麵,要充分報道黨和政府的意見主張、理論路線、重大決策,起“上情下達”的作用;另一方麵,要充分了解群眾的意願、要求和呼聲,反映民意,表達民聲,起“下情上達”的作用,並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雙向回流態勢,使黨和政府的決策與通達社情民意結合起來。

現在的輿論格局實際存在著兩個不同的輿論場:一個是以通訊社、黨報、電視台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以互聯網自媒體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一般來說,這兩個輿論場傳播著上述兩種不同形態的輿論,主流媒體著力傳播的是比較成熟的自為型輿論,自媒體則偏重於傳播民間的自在型輿論。當前,互聯網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而以微信、微博、視頻和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移動輿論場正迅猛崛起,而這個移動輿論場傳播的輿論,往往令人是非莫辨。麵臨多元、多樣、多變的輿論生態環境,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的時代已一去不複還。如何順應這些變化,打通兩個輿論場的阻隔,推動兩個輿論場的交彙互動,使民間輿論與新聞輿論逐步融合,從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十分緊迫地擺到中國新聞界麵前。這幾年,許多新聞媒體銳意進取,敢於探索,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積極推動兩個輿論場互動融合,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對民間輿論的引導

網絡上傳播的民間輿論有極大的隨意性,每個公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意願、喜惡,隨意運用發帖、跟帖、微博、微信等手段公開發布自己的意見,極度公開、自由。因此,媒體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對民間輿論進行“導航”,使其向主流思想輿論靠攏,從而逐步達到民間輿論與新聞輿論的融合與統一。

網絡民間輿論因其隨意性、自由性,極易誤導不明事理的人陷入思想認識的誤區或盲區。但這大都屬於思想認識問題,解決屬於思想認識問題的民間輿論,隻能采取充分說理的方法,引導人們分清事實是非、思想是非。為此,主流媒體要從大局出發,針對社會實際,擺事實,講道理,澄清事實真相,循循善誘,發揮溝通、協調、疏導功能,幫助人們從思想認識的誤區中走出來。如前幾年,寧波街頭出現一個蓬頭垢麵、眉頭緊鎖、抽著紙煙的被稱為“犀利哥”的流浪漢,被人拍攝後發到網上,很快,“犀利哥”成為網絡紅人而“火爆”全球。有網民驚呼中國貧富差距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犀利哥”就是實證。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外網站借此發揮,認為“犀利哥”演繹的是中國社會製度的“悲劇”。針對沸沸揚揚的網上輿論,浙江一些主流媒體派出記者進行跟蹤報道,探尋“犀利哥”流浪的事實真相,弄清其流浪街頭的緣由和家裏父母、老婆及孩子等親人的情況,並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使“犀利哥”得到妥善安置。主流媒體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使網絡上關於流浪漢身世的猜測和流言煙消雲散。

實現“官民互動”,變“獨唱”為“合唱”

近幾年,黨政官員利用互聯網來引導民間輿論,通過提升政務信息傳播的效率,推動“官民互動”,打通兩個輿論場,使傳遞正能量的“合唱”成為網絡輿論中的最強音。以政務微博為主的政務信息發布從上、下兩個層麵迅速開展。從上層來看,省部級政府部門紛紛開通政務微博,副部級以上官員在人民網開設的微博有七十餘個。從下層來看,鎮、街道係統基層公務人員的微博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結合本地特點,進行矩陳式的集群化發展,回應當地群眾關切的問題。在全媒體時代,意見領袖在輿論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體製內的網絡大V嶄露頭角,一些地方政府邀請大V、名博主考察采風,讓大V們從線上走到線下,以意見領袖發聲,在引導社會輿論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