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個性化信息服務視角下的報紙轉型(1 / 2)

個性化信息服務視角下的報紙轉型

新聞觀察

作者:程旺

報業轉型之痛和個性化出版之始

近年來,世界傳媒格局發生了巨大變革。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後是全球報業的轉型艱難。報業試圖彌補其在數字技術上的短板,以求跟上數字傳播的步伐。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國報業的數字化轉型還隻是原有報紙內容在數字化平台的延伸,比如很多數字報紙,從內容到版麵構建都可直接稱為“報紙網絡版”。手機報雖然更深層次地推動了報業數字化和移動閱讀結合,但是在社會化媒體不斷湧現的時代,其局限性已經暴露無遺。報業轉型往何處去?這個問題成了很多報人的迷思和長歎。

雖然艱難改革,但報業的頹勢仍在繼續,慘痛的現實清晰地提醒著我們: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我們忽視了用戶的需求。正是基於這樣的深刻反思,報業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轉型,這種轉型是基於理念更新而落實於行動的轉型,將辦報理念從“傳者中心”轉變為“受者中心”,將“受眾意識”轉變為“用戶意識”,不斷圍繞“用戶需求”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因此有了“個性化報紙”、“訂製報紙”、“個性化出版”這些新探索。

全球個性化報紙的實踐現狀

一旦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進行信息生產,就意味著信息必須個性化,因此個性化報紙的概念開始受到全球報業的關注。這一構想的原點來自於著名電腦專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他構想的“我的日報”是一個以電腦為媒介的係統,依照個體讀者的興趣,從新聞源中獲取所需要的新聞信息,從而構建的“個性化日報”。尼葛洛龐帝是電腦專家出身,其論述帶有濃重的媒介技術論者色彩,但是這種類似訂製化新聞信息服務的思考給世界報人很多啟發。

近年來,西方個性化報紙不斷湧現,引發了人們的關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美國Press Point公司采用“Press Point按需報紙係統”,按照客戶需求進行了個性化出版實踐,彙集合作報紙的電子版內容之後進行打印,並向大家發放。四年後的希臘奧運會上,德國Océ公司進行了進一步嚐試,將十幾家合作報紙的內容彙集,在雅典印刷完成,並向大家提供來自全球的最新信息。從本質上看,這兩次奧運會上的新聞實踐主要體現了按需印刷的理念。

2005年,穀歌公司推出了“iGoogle”,穀歌用戶可以為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話題選擇信息源,而當信息源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給用戶生成一份信息內容,但這一業務在2013年11月被關停。

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報紙出現在2009年,德國青年Wanja Oberhof與Hendrik Tiedmann在德國創辦了《Niiu》,其內容根據讀者的個性化要求量身定做,訂戶隻需在前一天14點前登錄其網站,挑選並提交自己熱衷的話題,第二天上午8點就可收到一份獨一無二的彩版報紙。雖然其售價約為每天1.79~2.5美元,但是僅僅30天,訂閱人數就超過1000人。2012年,瑞士郵政借鑒相關經驗,推出了定價2美元的《My Newspaper》,亦受到了一定的歡迎。

但是,個性化報紙的高定價是其發展瓶頸,《My Newspaper》在2013年7月因訂戶太少關停。在2011年,轟動一時的《Niiu》因訂戶太少停止發行。2013年底,它以新聞APP的虛擬化呈現又重新獲得了不少用戶的關注。2014年1月,它開始推出優惠新版本,以每月9.99歐元(約12美元)的優惠訂閱價再次受到青睞。截至2014年9月30日,運營報告數據顯示,《Niiu》在德國國內已經擁有23.57萬的固定訂閱戶。

在國內,個性化報紙成本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幾乎沒有典型實踐案例,但是這沒有改變中國報人為讀者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探索。2014年兩會期間,《華西都市報》推出了具有“個性化信息服務”色彩的“華西訂製”,收到了很好的反響,試圖以華西傳媒集群為訂戶提供訂製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