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視野下日常報道對國家形象的影響(1 / 2)

全球化視野下日常報道對國家形象的影響

新聞觀察

作者:李青藜

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以越來越積極的姿態參與從地區穩定到氣候變化等各種國際事務,中國發言時,世界都在傾聽。

然而,中國的崛起在給國人帶來富足、自信的同時,在世界引起的回響並不總是積極的。由於政治製度、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的差異,崛起的社會主義中國被西方發達國家、周邊的鄰國尤其是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視為威脅。有學者指出,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也即中國的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難題。“就戰略層麵而言,中國現在麵臨的首要戰略問題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以及台灣問題等。而這些問題都與中國的國家形象有著根深蒂固的聯係。……中國的領導人也都清醒地認識到,要保持國家的穩定,不能撇開別國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國如何看待自己這些問題。由此可見,國家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將決定中國改革發展的前途和命運。”①

“國家形象是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對特定國家的物質基礎、國家政策、民族精神、國家行為、國務活動及其成果的總體評價和認定。”②

為了改善和提升中國形象,近些年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主辦國際性體育賽事、會議,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和CNN購買廣告時段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加大主流傳播媒體的投入力度等,但是這些大投入、大手筆的做法,且不論其可持續性效果,即便是在當時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③“因為單個的曆史事件無論多麼宏大,都沒法改變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④

在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國際交流頻繁多樣的今天,“國際傳播效果的優劣已經不再由單一主體——傳統媒體決定,而是由多元主體形成的合力決定。如果缺乏這種合力,即使擁有再好的軟硬件條件和再完備的宣傳策劃方案,媒體也會因其他主體言行的落差而使正效應消失殆盡”。⑤

下麵,筆者試以幾件看似與國際傳播無關的事件為例,探討“因其他主體言行的落差而使正效應消失殆盡”的命題。

對薛蠻子、陳永洲等人的媒介示眾

2013年9月15日,因涉嫌聚眾淫亂被刑拘的薛蠻子身穿囚服、戴著手銬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自述“心路曆程”,內容卻是他在網絡上傳謠、尋租,與他被拘留的罪名毫無關聯。緊接著,10月25日,因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被刑拘的《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在同樣的情況下認罪。2014年8月4日,因炫富一夜成名、又因涉嫌聚賭和性交易而被刑拘的郭美美也在同樣的場合懺悔長達20多分鍾。這種未經法庭審判就讓犯罪嫌疑人在國有電視台黃金節目時間“示眾”的做法,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引起國際媒體的反彈。

由於薛蠻子是華裔美國風險投資人,而且在他之前不久,英國風險谘詢師Peter Humphrey被指控買賣私人信息而身穿亮橙色背心、雙手被銬,在中央電視台道歉,因此路透社在以《中國的電視懺悔對經理人員而言是令人不安的新趨勢》(《TV confessions in China an unsettling new trend for executives》)為題的新聞中,報道了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商人的擔心:“外國和本國的經理們在中國國有電視台做出的一係列懺悔引發了生意圈對模擬審判的焦慮。”NBC新聞2013年9月17日的報道《被拘留的華裔美國人博主懺悔“不負責任”的網帖》(《Detained Chinese-American blogger confesses to‘irresponsible’online posts》),在導語中使用了“令人吃驚的(surprising)”一詞:“中國國有電視台周日播出一條令人吃驚的視頻,顯示該國一名著名博主戴著手銬承認他在網上散布不負責任的信息——就在政府宣布對網絡謠言實施新一輪打擊後的幾天。”之後重複這一質疑:“薛於3周前被拘留,罪名是召妓和集體淫亂,但是警方最初並沒有提到他的網上言論。……薛被捕時,主流媒體聲稱他的罪名是聚眾淫亂,而不是他的大V身份,但是現在薛在為不負責任的網帖懺悔,這和召妓無關。”BBC在報道了陳永洲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說:“最近好幾個高知名度的嫌疑犯在電視上懺悔。公開懺悔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刑事法的一部分。BBC駐北京記者說無法獲知這個認罪是否為被迫。專家說懺悔仍然都是被迫的,盡管今年早些時候對刑事訴訟程序進行了修正,禁止權力機構強迫任何人自我指控。”

這種行為抹黑了中國國家形象,也給正在強調依法治國的中國政府帶來負麵影響。

“國歌禮儀”報道

2014年12月12日,新華網報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對國歌的奏唱場合、奏唱禮儀作出了具體規定,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