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陝北“綠色革命”(2 / 3)

為了讓已經得到治理的沙區土地能夠打出更多更好的糧食,他還專門跑到幾百公裏外的榆林去學習打多管井技術,幫助不懂技術的當地群眾打多管井,修水澆地,使得昔日隻能出產糜子、穀子、玉米等雜糧的沙區產出了優質小麥,畝產高達七八百斤。

這次沙區之行我認識了一種獨特的植物——白刺。這是一種沙區極為常見的植物,它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固沙能力,但如果隻顧自己生長,它腳下聚集起來的沙丘就會越來越高,最終因吸不到地下的水分而枯死。如果把高大的白刺堆分散開來,它們將會更加旺盛地生長,從而使更多流沙得到固定。感慨於這種植物身上體現出的精神,我飽含深情地采寫了長篇通訊《大漠白刺》,把石光銀的事跡首次推向全國。此後,我接連采寫了大量關於石光銀和他的治沙公司的新聞報道,不遺餘力地宣揚石光銀同誌的典型事跡。1997年,我隨同國家林業部組織的英模事跡報告團,代替不會講普通話的石光銀到其他省的林區進行巡回演講,進一步擴大了他的知名度。

通過帶領群眾治沙造林,石光銀被推選為定邊縣海子梁鄉黨委副書記。坐在這個位置,他開始把更多心思放在群眾的生活問題上,帶領群眾大力興辦畜牧業和沙產業,成為沙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

石光銀的成功實踐令我驚喜不已,我帶著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新聞單位的記者,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定邊縣宣傳石光銀的事跡。記得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董倩在沙區采訪時,起初對石光銀治理二十多萬畝荒沙的數字表示懷疑,於是,我們乘坐越野車在石光銀的造林地裏一直往前開,隻見道路兩邊綠樹成蔭,最後,記者們終於心服口服。後來,石光銀獲得了“治沙英雄”這個新中國獨一無二的榮譽稱號,並且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此後,我還陸續采寫了榆林女子英雄治沙連、治山能手杜芳秀等眾多植樹造林的先進人物和事跡。

如果說這些先進人物和事跡讓我感受到“綠色革命”的星星之火,那麼,發生在延長縣和吳起縣的巨大變革,則使我對發生在陝北大地上的這場“綠色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延長縣推出“圍繞林業辦農業”的舉措,得知這個消息的我專程前去采訪,通過走訪大量的幹部群眾,我深深體會到當地群眾對植樹造林改變家鄉生活麵貌的熱切渴望,意識到隻要有科學合理的決策,“綠色革命”必定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並取得成功。於是,我在《中國綠色時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長篇係列報道《延長縣是怎樣綠起來的》,把該縣開展生態建設的寶貴經驗推向全國。

說到陝北的“綠色革命”,吳起縣無疑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之前兩年,吳起縣委、縣政府就率先提出“封山禁牧,植樹種草,舍飼養畜,林牧主導,強農富民”這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展戰略。在朱鎔基總理提出關於退耕還林“16字”綜合措施的當年秋冬,吳起縣就一舉將全縣155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創造了當今中國退耕還林之最。吳起縣總結和獨創的一些經驗做法,對全國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具有示範意義。

我第一次走進吳起縣是在1998年秋天,距離中央提出“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號召剛剛一年時間,從時任吳起縣縣委書記郝飆同誌發表在《陝西日報》上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我得知吳起開始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羊”的大膽決策。讀這篇文章,使長期從事生態報道並對陝北“綠色革命”格外關注的我興奮不已。

盡管在郝飆的文章中對“禁牧”的動機起因和實施途徑已經講解得非常透徹,我依然心存擔憂。畢竟,前人在這個問題上曾有過慘痛的教訓。長期以來,眾多有識之士就已經認識到,隻要羊群還在山上吃草,黃土高原將很難綠起來。同曆史上相比,陝北黃土高原的山羊數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然而承載羊群的天然草場麵積卻一再縮小,草場質量更是急劇退化。那些滿山遍野吃不飽肚子的山羊,啃光了地上的青草,隻能刨食埋在土裏的根莖。有人形象地說,一隻山羊就好比是一台小型推土機。羊蹄的過度踐踏,不僅直接加劇了水土流失,更為嚴重的後果是,人們辛辛苦苦栽植起來的林木幼苗,也成了長期處於饑餓狀態的山羊口腹中的美味佳肴。年年造林不見林,荒了山上的地,也傷了栽樹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