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公布,中國約有7000萬人受到肥胖困擾。“困擾”的含義不是褲子瘦或出汗多,是遭遇心腦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糾纏。胖子人數正隨著GDP的高速增長而增長。或可說,中國20年的改革開放史,也是中國人的肥胖史,錢多心寬而後體胖。
脂肪的存在,已以寓言的方式向人們提示一個道理:積有餘,補不足。人體其他的組織都是實量的,如心髒隻有一個,骨骼與血管也沒有備用的。唯有熱量可以用脂肪的方式儲存起來。想不到,這一種方法在國人這裏越積越多。所謂“胖”,已表明脂肪超量了。如果有人問,農貿市場裏山積的雞翅、扇形豬肉、各種魚類、麵粉和大米到哪裏去了?答曰:胖子們用胖儲存到了肚子裏。這是能量的轉換和物質的轉移。再問,儲起來有什麼用處啊?(不能賣錢,不能加工成熟食,更不能出口換彙。)再答:從消費上說不算浪費。而其轉換價值,不僅沒有而且要支付減肥費與醫藥費。轉換之後,給肥胖者帶來了精神痛苦。他們認為可愛性減低,失去了秀場,甚至不受人尊重。又問:這是何苦呢?少吃點不行嗎?幾輩子沒吃過東西?話不能這麼說,胖子不見得比別人多消耗食物,是脂肪出現代謝障礙,板油、水油賴著不走,一律化為膘。從現代醫學考察成語,需要指出“膘肥體壯”是誤導,膘肥者體並不壯,何也?中風與糖尿病在膘後邊跟著,怎麼能壯?拿這7000萬人來說,重要的事情都不能派他人去做,無論守喀拉昆侖山哨口、開航天飛機、堵荊江大壩、與哥斯達黎加足球隊對陣,更不能讓他們給領導當警衛,不靈巧。
胖的困擾,就是“餘”的害處,除害的辦法是使其不足。孟子說:餓其體膚,是關於減肥最早的格言。“不足”並非讓肥胖者斷食、頭昏眼花,而是有意少食。人的生理機製有這樣一個特點,“缺”可激活潛在能力,無論消化係統、循環係統均如此。比如說感冒來臨,少吃或不吃抗生素,人體強大的殺毒功能則被激活。然而生活如此美好,美味與良藥如此之多,人們無暇吝嗇,生活處處有“餘”,人的先天潛力也受到壓製。
不足即“缺”,缺一點膏粱厚味,缺一點聲色之娛,對人有益無害。“缺”還包括靜心。舊話說,飯吃八分飽。同理,人要從手機、電視的龐大資訊群中逃出來,這是無法消化無法處理的垃圾山。從表麵上看,人離不開這些資訊,但仔細分析,這些資訊並不全是人所需要的,就像香煙並不是人所需要的,隻是時間長了,產生依賴。
缺與不足,如同饑餓,它使人的各種功能重整旗鼓,自力更生。我在跑步的時候,突破了肌肉力量的障礙後,最缺的就是氧,恨不能把嘴撕開,多進點空氣。而呼吸改善之後,肌肉又出現不足。循環往複,心髒與四肢都獲得平衡。我有時想,在這個世界上,缺氧的人,唯有正在搶救的病人和那些跑步者。跑步者每天缺氧隻有十幾分鍾,然後盡享呼吸之樂,略勝於可憐的病人。
氧饑餓、水饑餓、信息饑餓,可以讓一個人強壯。人在跑步大量出汗之後飲水,深感水乃世上至味。那時誰要把水搶過去,換一瓶茅台酒,他絕對不幹。而我見到終日不飲水(當然也不運動)的人,就替此人全身的係統難過,代謝沒有基本材料,廢物在體內排不出去,身體會很辛苦。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的身體也有馬太效應,富有的,給予他;不足的,剝奪他。因此,胖人越胖,高血壓者越高,不運動者決不運動。不足與有餘,形成逆向。
餓中有道,唯其不足而深不可測。餓可以剔除脂肪、惰性以及許許多多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