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優秀人士對待自己十分苛刻,並把這種苛刻作為美德來看待。
優秀人士的成功,的確要依賴一些美德來完成,譬如超人的毅力、勤奮以及其他。然而作為創業時的原始動力,對自己無論怎樣苛刻,它都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須的。但是這種心態作為一種世界觀被定型以後,它的作用與影響就值得反省了。
我們說,人作為一種生命個體,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訴求。工作與創造的願望隻是生命願望中的一部分。更多時候,工作的願望是在巨大社會壓力之下而形成並被無限放大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承認,工作並不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唯一的願望。但在一個優秀人士那裏,在責任心、榮譽和財富的召喚之下,長期的勞作會無情地排斥除了工作外的所有願望,譬如閑適、遊戲,包括懶惰。對於一個長期過勞的人來說,懶惰或許才算美德。因為懶惰可能在特定狀態下拯救他的生命。
這裏,僅僅是說,一個人要善於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生命的均衡感。
均衡感是重要的人生智慧,隻有真正肩負重任的、想做大事業的人才會意識到均衡感的重要。譬如說,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事業需要在漫長的人生中次第展開,那麼第一條就是壽限。拿齊白石來說,他的作品從40多歲到90歲以不同麵目、不同風貌呈現於人們的麵前,人們覺得他的作品像一條龍一樣,首尾俱佳,不可或缺。當你知道齊白石已經高壽90多歲的時候,會覺得他如果缺少60歲或70歲以後的作品,是一種不完整,或許還可以說,缺少了大師的整體的影響力。那麼,對齊白石來說,天才、修養、壽命是缺一不可的。同時,齊白石又是一位閑適的、懂得生活樂趣的、富於童心的人,當然他又是勤奮刻苦的人。均衡感,在齊白石的人生和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的作品像果實一樣,該90歲結出隻能在90歲結出,不可能指望提前。
經濟學當中有一個“木桶效應”,木桶中能盛多少水,取決於最短那塊板。說的也是均衡的效應。但人們常常矚目於木桶中最長的那塊板,譬如這塊板叫拚搏,希望它越長越好。最後,則有可能把整個桶拖垮了。均衡意味著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身心當中最短的那塊板是什麼。了解它並改善它。
那麼,善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則是掌握均衡的一個前提。人既然不是機器,會產生多種願望,發出多種聲音,有些可能是微弱的、轉瞬即逝的聲音。在一些由於工作過勞而導致焦慮症的患者當中,則可能忽略了這些聲音,或者是粗暴地對待這種聲音,最後導致冷漠沮喪,對生活毫無興趣。
這些聲音是什麼呢?它常常是奇怪的,和現實生活(特別是既定計劃)毫不搭界的一些想法。譬如在上班途中突然想去公園坐坐,想養一隻鳥兒,甚至想學吹笛子,想用碎布頭縫一個口袋裝上沙子踢,想拆馬蹄表,想在雨中裸奔。這些看上去有可能顯得可笑的想法證明你太累了,你已經在目前的工作中找不到什麼樂趣,也證明你的內心仍有活潑的生機。這時最重要的事情是放下一切,去滿足這些願望,不管它多麼荒誕不經。否則你再也沒有機會去調整自身。而且,重要的問題在於,當你進入這些願望的時候,會有極大的解脫感,會有機會從容地梳理思緒。此時,你對自己的現狀與前景會比平時觀察得更為清晰。
有時,對一個過勞的人來說,休息和娛樂仍然達不到“休息”的目的,因為心仍不“休息”。隻有在毫無功利目的的“閑”當中,才能獲得“休息”。人的本性當中包括著這種願望,即毫無目的之閑。而為了積蓄精力而進行的休息與運動員在比賽之前的等待一樣,無法休息。
因此,我們善於了解自己內心的聲音,善於在內心建立一個有多種聲音並存的機製,並善於達到身心平衡。就是對自己的一點點的愛。我們對自己的愛,有時是以錯誤的方式給予的,譬如唱卡拉OK、打麻將、玩保齡球之類。你並不一定需要與喜歡它,隻是由於時尚而趨之。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為自己購置精美的服飾,也不一定是對自己的愛。當一個人需要休息的時候,希望觀察樹葉在春天怎麼綻放的時候,你不給他這種機會,光為他購置西服領帶有什麼用呢?有時候,我們愛自己但不知怎麼愛,吃了喝了,然後茫然。愛自己應該包括愛自己的身體與心智。譬如比身體更應該放鬆的是自己的神經係統,讓它寧靜,讓它安詳。讓自己的身心如同蓄積滿滿的水,待勢而已,不致枯竭。在這種對自己的愛的施與中,其實已經包括了你對家人與社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