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為自己找一些“資源”(1 / 2)

有錢人從來不是孤軍奮鬥,他們不光靠自己,還要靠別人。

生意是經營出來的,它不光包括經營好自己的生意,還要經營好別人。

因為生意本身的特性,沒有人就不會有生意。沒有人能夠自己跟自己做生意,因為生意說白了就是要賺別人的錢,沒有別人,也就成不了生意。既然如此,研究怎樣才能做好生意,自然缺不了研究別人。

真正成功的有錢人很善於研究別人。他們研究下屬,從而知道哪些下屬可用哪些可以讓他們卷鋪蓋卷,知道哪些有用的下屬放在哪個位置上會更有用。他們研究對手,明白對手的強項和軟肋,從而對於自己下一步商業策略的規劃提供材料和方向。他們研究自己,了解自己越多,就越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所作為,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避免折本。

有錢人非常注意運用手頭的“資源”,這裏最常用的指向,是指別人。

馬雲作為阿裏巴巴的創始人,作為我國的一位億萬有錢人,他從小就明白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

為了練好口語,他從小學開始就跑到西湖去和外國人對話,甚至有時候竟然能夠充當一把導遊。

發現杭州飯店的外國人很多,他就每天很早就去那家飯店門口“蹲點”,隻要一有外國人出來,就用英語和人家交流,這樣一堅持就是四五年。

馬雲很聰明,他明白練口語最好的“資源”就是那些外國人,以至於他的口語後來練到連外國人也以為他是從國外歸國的華人。這時候馬雲隻好解釋說,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原裝正版,絕無假冒。

到大學的時候,他終於有了一次出國的機會。這在那個時代,出國還是很新鮮的事情,所以,這次機會更顯得非常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得到這次機會,就是因為他到處尋找“資源”,大學一年級時在西湖邊和一位澳大利亞農場主交談,最後接到該農場主的邀請。

在上大學的四年中,馬雲做過三年的學生會主席,兩年的杭州市學聯主席。這些經曆給他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埋下了更好的伏筆。譬如學生會要辦個晚會,但是缺錢,這時候馬雲就會忙活起來,把身邊能用到的“資源”全部用上。最後,晚會辦成了,音響是從警察學校借來的,擴音器是從浙江財經學院“弄”來的。不要以為做成這些事情很容易,利用好身邊看似很簡單就容易得手的“資源”,它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麵的。

所以後來他創建阿裏巴巴,有人問他為什麼能夠成功,他說憑的就是沒錢,同時對互聯網一竅不通。有人評論這是馬雲在創業麵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其實不盡然,我們被馬雲“忽悠”了。當時那個時代沒錢又不懂互聯網的數不勝數,為什麼最後偏偏成就了一個馬雲,而不是黃雲或者甄雲?很簡單,他會利用身邊的“資源”,在不夠的時候為自己多找一些“資源”。

馬雲開自己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海博網絡的時候,其實公司隻有三個人,他和妻子,還有他的一個學自動化的拍檔。啟動資金兩萬元,公司就設在一間出租房裏。

為了宣傳自己的公司,他曾經到大排檔借著酒勁兒狠命地吹自己的公司。他口才好,“宣傳”效果還可以。他每天出門搞宣傳,為的就是讓對方把企業的資料給自己,自己可以在網上宣傳對方的企業,當然,宣傳費肯定是要的。

就這樣,馬雲運用自己身邊的“資源”和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開始了自己互聯網公司的起步,為以後阿裏巴巴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公司起步時到處“搞宣傳”的馬雲,很像之前那個到處找外國人對話練口語的馬雲。

馬雲成功了,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能夠找到身邊盡可能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