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管住終端理好機製拳頭打到棉絮上就散失力度(1 / 1)

一台吊車,吊起一塊重達8噸的鐵砣,升到設定的高度,脫鉤砸向地麵,聽到的響聲很大,但在地麵留下的坑卻很淺,一位工程管理幹部告訴我,用這種方法對基礎強夯,對地層的影響深度也不過7米。

2010年8月12日上午,山西省人民醫院門前發生地陷。據太原市政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初步測量,兩處塌陷中,小的一處長7米、寬4米、深6米,大的一處長15米、寬12米、深8米,原因初步判斷為地下管道破裂漏水導致路基受損。

著力點不同,所產生的客觀效果大相徑庭。有的作用力很大,產生的效果卻很小;有的作用力很小,產生的效果卻很大。隻有真正管住終端,龐大的管理係統才能發揮作用。

吊起的鐵砣如果砸在軟土地基上,不但起不到夯實的效果,反而因為軟土層的反彈,破壞地基原有的穩定性。遇到這種情況,建設者往往采取擠密樁施工方法,穿過軟土層,讓著力點下移到地層深處,增強基礎的承載力。

終端是處理一切問題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如果沒有終端,整個互聯網都失去意義。高端作用著終端,終端決定著高端。高端對終端的影響力,遠遠低於終端對高端的破壞力。安全生產在終端,質量控製在終端,經濟效益在終端,工期目標在終端,企業執行力在終端,體現生產能力在終端。管住終端,也就牽住了企業管理的牛鼻子。

管住終端,需要理好機製,高端通過機製向終端傳遞執行力。拳頭打到棉絮上,終端就沒有任何反映。再強硬的製度,再三令五申,都會因為機製不完善,管理不閉合,中間層軟弱無力,而對終端毫無影響。就像強夯的鐵砣砸在軟基上,不但沒有夯實地基,反而會翻出泥漿。

現場管理缺的不是製度、規定、規範、措施,缺的是機製。理好機製,關鍵在於完善,在於閉合,在於執行過程中不留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間。我們常常感到,很多製度規範經過層層衰減,到了終端就沒有力度了。其實,衰減是機製的衰減,是層層對於各種製度規範采取“選擇性遵守”。比如在隧道掌子麵,針對各種地質隧道不同的開挖方法、作業標準應有盡有。但麵對這些標準、規範,項目部結合自己的利益、要素擁有量“選擇”一次,作業隊為了謀取私利再一次“選擇”,到作業工人,還會因為技術的熟練程度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而“選擇”標準。根治製度衰減的根本辦法,是更好地完善製度、執行製度,增強全員製度意識,培育良好的製度文化。如果每一名作業工人都能真正明白,少加一根超前支護,少打一根鎖腳錨杆,少立一榀鋼拱架,少噴一遍混凝土,就如同是自殺,是給自己挖棺材。恐怕就不會有人去作無謂的犧牲,去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從我們的施工現場旁站製度到煤礦企業領導下井跟班作業,就是為了更直接更及時更不折不扣地管住終端。理好機製,同時要理好項目經理、現場監理、項目總工、技術幹部、工隊領班、測量試驗等管理技術幹部和“八大員”的工作職責,建立嚴密的責任追究製度。誰在執行中“選擇”選標準,機製就會作出處罰的“選擇”。

一家外國企業谘詢公司專家稱“中國企業的領導還是比較優秀的,但最大問題是中下層幹部執行不力,缺乏執行的創意,使正確決策大打折扣,甚至功敗垂成,所以中國企業領導者力不從心的居多。”認真解決好企業管理中力的傳導體係,讓領導者的管理智能,通過優良“導體”傳遞到終端,點亮終端的每一盞明燈,帶動終端的每一台設備,保證企業機體的正常運行。

2010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