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有話好好說——偏好負麵情緒表達影響幸福感(1 / 1)

“咱們倆加一起都快70歲了,還沒自己的房子。”電視劇《蝸居》裏的這句台詞,看似有噱頭,實則無內容。此言一出,一些外國學者對此甚感驚訝:很多發達國家大城市裏大多數年輕人,在35歲前都很難擁有自己的房子。世界是平的,既然“老外”兩口子加一起70歲依然“蝸居”的人多得是,在一個發展中國家也就沒有什麼噱頭了。

“假如你是傻瓜,那麼一言不發是聰明的;假如你是聰明的,一言不發是愚蠢的。”這是哲學家奧佛拉斯塔針對“在交際場所一言不發好不好?”的提問作出的回答。

有人說話總是喜歡帶刺,總是消極表達,即使是一件很好的事都被其表達得一團糟,讓人難以接受;有人說話總是那樣柔和,總是積極向上,即使是負麵的、批評的言論,也能和顏悅色,送上一粒裹了糖衣的“良藥”。有些人看起來儀表堂堂,就是不能張口說話,要麼滿口帶髒字,要麼油腔滑調,要麼雲遮霧罩;有些人掉到人堆裏找不到,但說起話來,語吐珠璣,語重心長,語出驚人,聽其說話既受教益又是享受。

言傳身教,謹言慎行,“慎於言而敏於行”,都是言在先,行在後,足見“言”的重要性。

地位顯赫、身份特殊的人要好好說話,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頭百姓也要學會說話。《狼來了》,是告訴孩子也是告訴大人們要好好說話,否則就有可能丟了性命;其實,有話好好說,照樣能夠征服對一切都無所謂的“憤青”。那些“根叔”校長們的畢業致辭,就曾為很多80後、90後所折服。

或反話正說,或正話反說,或話中有話,或話裏帶刺,或無中生有,或無事生非,或顧左右而言他,或有噱頭無內容嘩眾取寵,都是不好好說話的具體表現。能不能好好說話,是對一個人的品質、品位、知識、智慧的考量。這裏,品質與品位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但誠實厚道,說話也離不了多少譜。如果四者皆優,肯定是位智者,“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學習是好好說話的基礎。隻有不斷加強學習,隻有活到老學到老,隻有尊重科學尊重實際,才能積累知識,才能增加智慧,才能一語中的。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無知無畏者張口說話,很容易讓人不知所雲,令人啼笑皆非。有些人也常常為自己沒有好好說話或難以好好說話而後悔,就是因其學習不夠。不學習,就很難有效掌握說話的藝術,說話的方法,說話的技巧,說話的場合,說話的對象,說話的渠道,說話的平台。以致一言既出,合情而不合規、合理而不合法,乃至詞不達意授人以柄。

修身是好好說話的根本。一個人能不能好好說話,還在於他的品質品位,他的思想道德水準,他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了遮掩一句謊言,竟然編一百句謊言去掩蓋,這是有知識沒有品位的人口若懸河,離題萬裏,是自己給自己下套。修身是陶冶身心,涵養德性。“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直遵循著這條古訓。“修身”,則是做人的基本追求。儒家學說中的“仁、義、禮、智、信”無不與“修身”有關。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

提倡有話好好說,不是對正常說話吹毛求疵,不是對批評閉目塞聽,不是對合理訴求無動於衷。而是倡導通過好好說話,實現正確表達、有效表達、科學表達。強者說話,不要居高臨下盛氣淩人頤指氣使;弱者說話,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慚形穢自輕自賤。這樣,無論強者還是弱者都能把話說好。

有話好好說,還應該有人好好聽、好好想、好好做、好好用。總是負麵理解,也是對好話的踐踏。無論說話還是聽話,率先放棄客觀理性,采用“情緒表達”,去層層放大負麵情緒和畸形價值觀,就會失去幸福感。

滿眼荊棘,心煩意亂;滿目青山,心曠神怡。有話好好說,為社會培植一片綠地,撐起一片陰涼,建設一片和諧。

2011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