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負債經營能走多遠(1 / 1)

銀行收縮信貸,會使眾多靠信貸維持現金流的生產企業資金鏈斷裂,在規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企業就會發生信貸危機,最終導致“盈利性”破產或者“成長性”破產。很多企業的發展軌跡已經證明,負債經營難以遠行。

2004年7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半年重點工作時提出,優化信貸結構,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切實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對於符合相關條件的負債經營企業還算是一個利好的消息。隻要能在這當口快速改變企業財務狀況,加快資產變現,將存在“林”子裏的利潤變為自己手中的貨幣資金,就能渡過難關。

宏觀經濟的微弱變化,往往都會引起微觀經濟的劇烈震蕩,如果靠從銀行貸款,交利潤、發工資、買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企業財務就十分危險了。想起中鐵十二局集團改製之初,首先下大力抓的就是聚集資金,消除曆年呆賬壞賬,填補潛虧,增加現金流,降低財務風險,改善資產質量,就不難理解了。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像這樣用自己的錢擴大再生產的企業,就具有良好的內生機製,受宏觀經濟政策的衝擊,就相對小得多。傳說一個富翁向一個乞丐施舍,乞丐對富翁手中的100元錢垂涎欲滴,而富翁卻脫下價值1000多元的大衣送給乞丐,以為乞丐會很感激,不料乞丐卻說:“你還是給我現金吧,衣服不能拿去買飯吃!”現實是殘酷的,無論一個企業曾經多麼輝煌,到它沒有錢的時候,客戶、供應商、員工等等,都會毫不猶豫地離它而去。

2004年,很多施工企業經營規模“漲”聲響起來,有的企業為了實現相應規模,甚至負債經營,從銀行貸款買設備、付工程質量保證金、維持企業的現金流,半年過去了,情況怎麼樣?鞋大鞋小腳自知。高增長最要清點的應該是票子,是利潤,更重要的是拿在企業手中的貨幣資金。比如說,你手中有110元,用100元買了件衣服,第二天轉手賣了150元,你的利潤是50元,但由於顧客沒有給現金而是打了欠條,當你用完身上的10元還沒有收回債權,就隻有破產去行乞了。到了手的錢才算是自己的錢,沒有現金的富翁不算真正的富翁。有些企業財務報表上雖然有很大的利潤,但由於債權是不良債權,而債務又是剛性債務,盡管債權大於債務,現金收不回來,就會“盈利性”破產。看到別人在擴大規模,你也傾其所有,將現金全部投放到規模增長上,而低價中標、原材料價格上漲、項目虧損,靠自己實力又無法應對,接下來就不得不大量舉債維持生存,“成長性”破產也就離你不遠了。

“天無風不冷,人無債不窮”,農民尚且明白這個道理。辦企業,要“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吃“自己做的飯”,還要種“子孫糧”。花“子孫”的錢,是過不上安穩日子的。這裏並非全盤否定舉債經營,如果資產變現快,對債權管理得好,壞賬損失很小,應收賬款也處於有效控製之中,是可以考慮必要的舉債。由此可見,我們應該確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製改革、促進主輔分離、降低體製運行成本和轉變增長方式上來。而舉債經營要量力而行,舉債經營一路慎行。

200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