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了,獎金多少?”
“獲獎了,漲工資麼?”
“獲獎了,有獎品嗎?”
曾幾何時,榮譽在物欲橫流中羞澀了鏽蝕了淡化了,金錢、物質、待遇,由榮譽的附屬搖身變成了評判榮譽價值的最高標準。
當兵的時候,獲一個連嘉獎,文書填一張表,加蓋指導員的私章裝檔案,連隊軍人大會宣布一下,沒有獎金沒有獎品,新兵蛋子一枚,高興得徹夜難眠,奮筆疾書寫信告訴家人:“我獲獎了,是連嘉獎!”後來,又榮立三等功,那時團一級機關就能批準“三等功”(相當於現在工程公司機關)也沒有獎金,不漲津貼,但是組織上將“立功喜報”寄到家鄉政府,公社武裝部再敲鑼打鼓將“喜報”送到家裏,這下觸動了家鄉父老興奮的神經,盡管隻是從書信和回家探親時老人的描述中感受當時的榮耀,現在想起來,還像一壇老酒醇香撲鼻。
榮譽是社會組織基於人們某方麵突出表現或貢獻,給予的專門性和定性化的積極的、正式的評價。個人榮譽是集體榮譽的體現和組成部分,集體榮譽是個人榮譽的基礎和歸宿。對榮譽的淡泊,並非力不能及的無奈,也非心滿意足的自賞,更不是碌碌無為的哀歎,淡泊就是超脫世俗的誘惑和困擾,實實在在地對待一切,豁達客觀地看待一切的生活。淡泊是珍視的又一種形態、又一種境界、又一種表述。一個人一個團體,缺少榮譽感、自豪感、自信心,就容易丟失進取心,缺失責任感,散失凝聚力。把榮譽與獎金獎品、生活待遇、職務升遷聯係起來,有利於引導人們對榮譽的向往與追求。但是,這種聯係一旦失衡,就可能更多地滿足了榮譽在物質層麵的價值取向,卻在精神層麵走近荒漠化。於是,一些獲獎者甚至赤裸裸地“將獎金拿回,證書就可以不要了”。
如何引導獲獎者將“獎杯、證書拿回去”,真正營造一種當典型光榮,當先進高尚,尊重典型,崇尚先進的良好風氣?2011年初,十二局集團開展“實幹興企,實幹增值”主題實踐活動以來,選樹先進典型,對於營造向先進典型學習的良好風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活動中選樹典型。開展活動,就是將一個個鏡頭連接起來,一組組畫麵對接起來,一處處場景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從活動一開始就選樹典型,是對典型的全程“直播”而非事後“錄播”,實情實景,全息化立體式,避免了活動過後標簽式定論、總結式表揚。一個人即使長得很難看,也可以通過各種措施,向公眾提供一個相對完美的定格。但在活動環境中,包裝容易破損,化妝難以持久,表象難掩真相。在活動中審視典型,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選樹典型的品質、品格、品位。實幹,充滿動感的主題文化。
在動態中宣揚典型。一篇微博不超過140字,可以產生極大的震動、轟動、感動效應。評選傑出人物,事跡材料不超過500字,就將廢話、空話、大話等“僵屍”性文字排斥在外,隻能留下鮮活的、生動的、感人的事跡躍然紙上。很多人從這短短500字中讀出了艱辛,讀出了實幹,讀出了崇高,眼睛濕潤了。再用5分鍾的專題片,以流動的畫麵展示傑出人物的先進事跡,時間限定了,隻能在空間上擴大信息量,尋求質感美感。於是,5分鍾短片、5分鍾共鳴、5分鍾震撼、5分鍾感動,很多人流淚了。
在行動中學習典型。典型在我身邊,身邊就有典型,通過具體行動,讓每個人都成為向先進學習的主體。幾句刻畫先進特點的頒獎詞,一段視頻,領導逐個頒獎,聚光燈下,走上台的傑出人物光榮,台下的觀眾感動,他們雙手接過的是獎杯、是證書,而不是放大的銀行支票;他們雙手接過的是責任、是自律,而不是乏味的過眼煙雲。盡管頒獎會網絡直播,很多單位還是現場索要全程錄像光盤,將文化傳遞到更廣闊的空間,將感動傳遞到更廣泛的人群,將優秀傳遞到更廣大的群體,將實幹變成全員的行動。
“主持人的調子如何把握,是不是要低調些?”
“高調,一定要高調!唱響,一定要唱響!”
對先進典型譜寫的樂章要高聲唱響,對實幹英雄彈奏的曲調要高亢激昂。建設當先進光榮的良好風氣,弘揚積極進取的向上精神,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旋律。
201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