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種循環;惡,也是一種循環。
企業內外、單位同事、上級下級、領導班子成員之間,注重積德行善,就能在祥和、寬鬆、溫煦的環境中共享“善的循環”;總是處處樹敵,為爭取一點點名利,而極盡攻擊、誣陷、詛咒之能事,就會使自己深陷“惡”的泥潭,而且每獲得一點名利,取得一些成就,往往還會加重“惡的循環”。惡有無數“敵人”,所以它活在越來越深的苦惱、無助、孤獨之中;而善則視人如己,所以它總是心懷暢若春風。
任何處在激烈競爭中的個體或群體,都渴望著一種公平、公正、公開、民主、奮進、真誠、體諒、協作、互信、尊重、和諧的文化氛圍。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容易走向反麵,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偏差的視角看問題,在惡意邏輯的自我複製與循環中,在充滿疑懼和仇恨的主觀視野裏惶然四顧,並發展出一整套咒語的體係,惡毒地、不間歇地砸向想象出來的對手,而其結果,往往是李元霸向天空拋出的錘子,砸到自己。
善,是一種循環。但它不同於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自有天定,而善的循環,主動權卻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領導者在施政過程中積德行善,而且能夠注意掌握職工群眾的思想脈搏,傾聽他們的呼聲,有了怨氣及時化解,以德報怨,這樣就可以消災免禍,有利於企業內部的和諧文化建設。而“積怨”的結果是怨聲載道,四麵楚歌,一盤散沙,就會使機製運行成本無限放大。市場競爭中的施工企業更需要“以善易善”,“投之以桃”才能“報之以李”。隻要進入善的循環,就能更有效地整合資源,降低關係成本,建設良好的市場生態環境;就能讓政府、人民群眾、業主、設計、監理、媒體、競爭對手理解你支持你。如果每天都在“意底牢結”的格局裏,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別人失誤的基礎上,總是拿著放大鏡,尋找競爭對手的不足。對別人取得的業績、獲得的信譽,總是說三道四,埋怨蒼天“既生瑜,何生亮”,就隻能進入“惡的循環”,給自己帶上沉重的枷鎖。
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就意味著分工、合作和競爭的激烈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地域屬性、空間屬性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流動。單憑個體企業的努力,已經不能充分地應對世界性競爭。於是,競爭更需要“競合”。包括上遊企業與下遊企業、同質化競爭企業之間,都需要一種競爭合作精神。隻有相互間的善意,才有夯實合作的根基。每一個企業都是生態市場的建設者,“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隻要人人都致力於積德行善,這世界就會少了武裝、防守、詛咒、恫嚇、欺人、自欺的惡性循環。
善的本質出於對未來的信任和喜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促進善的循環,不是無原則的施舍、贈予、忍讓、妥協,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麵上放眼未來,顧全大局,靠誠信契約,遵守遊戲規則,爭取互利互惠,高效共贏。即使是競爭對手之間,也應該采取積極競爭的態度,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不是揭人之短揚己之長,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才更有利於社會財富的積累,豐富全社會的心智資源,推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2012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