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實實在在的感覺,它不僅標誌著人的生活狀態,也考量著社會的發展完善程度。按國際通用測量法,幸福的指標包括:生存狀況、生活質量、心理調適、人際關係和未來預期等。還有學者稱,要將“幸福”上升為公共意識,將裁判權交給人民。“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數”、“幸福GDP”、“幸福中國”,成為時下流行的術語,也是2011年“兩會”議論較多的話題。
一年多以前,我曾以“別拿穩定隻當政治口號”為題,對十二局集團電氣化公司改革重組後,如何處理好穩定與發展的關係,發表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我以為穩定是幸福的基礎,和諧是幸福的前提。電氣化公司在改革過程中無論遇到多少複雜的矛盾與難題,但隊伍始終是穩定的,一年多時間之後,隨著矛盾與難題一個個化解,這家企業又躍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我敢說,這裏的員工,在吃苦奉獻、勞動創造的過程中,既有成就感,又有幸福感。
在遙遠的非洲利比亞,盡管那裏有豐富的資源,那裏的人們可以享受上帝的恩賜,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但由於社會動蕩而內戰,又由內戰而引發多國軍事空襲。借口“保護平民免受卡紮菲空中軍事行動之害”的“奧德賽黎明”外國軍事幹預,反而給成千上萬無辜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沒有穩定就沒有人權,沒有穩定就沒有幸福。社會動蕩,讓這裏的人民不得不遠離追求與向往的幸福生活。
無論怎樣詮釋幸福,也無論如何評價幸福,人們對幸福的感受是客觀的、具體的、真實的。不同的人群,對幸福的追求向往與感受又是有差別的。一聽豬肉罐頭、一顆大白菜、一瓶單價2.5元的白酒,總支出嚴格控製在5元錢以內,當兵的時候,我曾以此落實“杠委會”(當時為改善生活而成立的“非正式組織”,全稱大概是“敲竹杠委員會”)“章程”,大家一起樂翻了天。30年後的今天,即使花很多的錢,進很高檔的飯店,費很大的勁,也很難找回那個歲月的幸福感。社會在發展,人們對幸福感受也在不斷提升,人們對幸福感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隊伍流動,產品固定,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風餐露宿,環境艱苦,但隻要隊伍思想穩定、人心穩定、精氣神高漲,即使物質生活稍差一些,也能找回一些幸福感。思想波動,利益衝突,社會動蕩,必然影響到個體的幸福感。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工作,就能使勞動創造價值最大化,就能真正唱響勞動最光榮的主旋律。反之,勞動者要麼光榮不起來,要麼是“被光榮”。生活需要勞動,發展需要勞動。人生的光榮,不在獲得而在付出,不在享受而在創造。而光榮感、責任感、幸福感又是緊密相連的。我們需要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進而尊重勞動的價值,提升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維護勞動者的權益與尊嚴。
創造穩定的企業環境,需要從管理者到普通員工的盡職盡責,艱苦努力,辛勤勞動。
工作就要麵對矛盾、破解難題、化解衝突。工程建設中,我們總要麵對征地拆遷難。群眾阻工,矛盾糾結,很容易引起群體事件,施工生產形勢就難以穩定。一邊是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一邊是群眾利益。破解難題的過程中,不可能使每個人的利益都得到最充分保護和實現,因此需要在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間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衡點,既不能隻顧整體利益而影響局部利益,更不能因為個別利益解決不好就放棄公共利益。這個利益平衡點,就需要我們去努力尋找,去勞動創造。
市場波動,形勢發展,格局變化,隻有不斷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保持相應的經營規模,才能有效維持企業穩定發展。從現場到市場,管理者必須以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精神,付出艱辛的努力,聽現場的聲音,讀市場的語言,寫管理的箴言,創優秀的文化,才有可能做環境的主宰。我們隻能以崗位、項目、單位、區域、行業的優秀業績創良好信譽,建造和諧穩定的市場生態環境。
穩定是幸福的基礎,沒有穩定就沒有幸福,就失去了幸福的根基。一個人一句話,也有可能影響人們的幸福生活,也可能讓市場動蕩不安,也可能讓充足的食鹽市場立時售罄,有的人甚至因為聽信一句謠言,還要拿出上萬元為自己囤積的食鹽找銷路。我們不能左右社會的發展完善程度,但完全可以為社會的穩定發展作貢獻。我們難以判定社會“幸福指數”,卻能準確把握個體的“幸福基數”。管理者沒有必要把幸福當“工程”來建設,那樣會將幸福“形象化”、“公式化”,更容易失去具體的、真實的“幸福感”。
“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溫室裏。幸福在哪裏?朋友啊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在你的汗水裏!”
歌詞唱出了幸福的哲理。
2011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