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再說標準化——我們離標準化還有多遠(1 / 1)

無論是主動推進標準化,還是正在“被標準化”;無論標準化管理取得了顯著成績,還是這方麵的工作剛剛起步,既然勢在必行,就應該在理論與實踐的過程中認認真真回頭看:我們離真正實現“標準化”管理還有多遠。

其實,標準化管理早已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早已出現在各級領導的講話中,出現在很多文件製度規定裏,出現在施工現場標牌標識上。但是,在有些單位就是喊得十分熱鬧,效果卻不明顯,關鍵是這些企業管理者對於標準化管理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上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認為生產建築產品的施工企業不同於工業企業,建設工廠化、機械化、專業化、信息化的施工現場難,實現管理製度、人員配備、過程控製、現場管理的標準化更是難上加難;產品固定隊伍流動,現場變化因素多,工程造價低,推行標準化管理投入大、達標難,賠本賺吆喝。於是,有的項目為了應對層層檢查、各種考核、信譽評價,而在“被標準化”中艱難推進。

事實表明,“被標準化”,離真正的標準化管理相去甚遠,反而加大了成本。如同練功習武的人,首先要修身養性,如果隻是為了某種企圖或在某種壓力下“被練功”,要麼走火入魔,要麼學不到真功。管理者隻有從思想上真正貼近標準化,才能理解它的真諦,才能正確判斷它的價值,才能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才能在推行科學管理中實現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張,企業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挑戰極限,僅最近幾年,中國鐵建完成產值就從幾百億大步邁進幾千億,但與世界著名建築企業相比,依然還有上升的空間;從去年的經營規模看,各集團公司的經營規模也有很大的差距,少的幾十億,多的幾百億,但處於規模最頂端的企業,其利潤、信譽等各項指標也位列前茅。

2009年,十二局集團在攻克齊嶽山隧道等世界罕見重難點工程的同時,依然獲得中國鐵路建設市場質量信用評價“九連冠”,經營承攬、完成產值、實現利潤等各項指標均居中國鐵建第一名,在全國同行業也處於領先地位。十二局集團提升能力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積極主動地強力推行標準化管理。去年7月中旬,鐵道部在京滬高鐵召開“全國鐵路建設標準化管理暨質量現場會”,向全行業推廣十二局集團標準化管理經驗。隨後,在7月8日中國鐵建落實現場會精神的專題會上,趙廣發總裁要求各單位要認真學習十二局經驗,將中國鐵建標準化管理水平推上一個新的台階。

遠離標準化的現場,不一定發生安全、質量事故;嚴格推行標準化的項目,一定會遠離一切事故。標準化是將優秀變成習慣落實到每一個崗位上,標準化規範了執行終端的作業行為,過濾了違章現象,避免了失誤,減少了無效勞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事故成本,也就極大地提高了綜合效率。推行標準化管理並“不差錢”,差的是決心,差的是自信,差的是責任感、壓力感、緊迫感。

經營規模越大,越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管理難度大,主動到位就不難,抓住終端就不難,嚴格規範就不難,養成習慣就不難。項目上場,管理者就要將標準化管理的功課做足,首先要針對項目特點、設計要求、節點工期、現場環境、創效目標等各方麵情況,全麵進行標準化管理“交底”,將極其複雜的標準化管理體係快速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工種、每一個作業麵。

推行標準化管理,要有嚴格的自控機製。與其在檢查評比前手忙腳亂窮於應付,莫如就在狀態,保持常態,時刻處於“迎檢”狀態。隻有從“被標準化”中解脫出來,才會離標準化工地、標準化項目、標準化企業越來越近,才能真正提高管理能力,做強做大企業,才能讓國際建築市場接受“歐標”的同時也接受“中國標準”,才能讓建築產品裏的“中國製造”真正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2010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