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海嘯、核事故接踵而至,令世界經濟大國招架不住。
市場競爭中的企業總是要麵對難題,總是要破解難題。怕就怕難題來得急促,來勢凶猛,一個難題還沒有解決,一堆難題又紛至遝來,讓你應接不暇,首尾難顧,措手不及。
盡管國內建築市場還是一片繁榮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著手開拓海外市場,但政局時局格局的變幻莫測,總會給海外經營增加新的更大變數;盡管鐵路建設市場還是高歌猛進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著手布局更加廣闊的市場領域,但僧多粥少、強手林立使區域經營空間嚴重受限;盡管漲潮的時候,我們已經穿好衣服,但退潮的時候在海風的吹拂下,還是感到陣陣涼意。
難題是客觀的,困難是客觀的,矛盾是客觀的,關鍵是態度,是素質。你可以選擇“淡定”,也可以表示“鴨梨”很大,但絕不能退卻,不能惶恐不安,不能被困難嚇倒,不能無所措手足。同樣處於弱勢地位,同樣缺少話語權,我們能不能變被動為主動,努力將誠實守信、兌現合同、履行責任變成甲乙雙方的共同義務。有的項目從開工到完工,一直都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中度過,有的項目甚至不得不靠貸款維持工地正常運轉;而有的項目管理者,卻始終能夠有效整合資源,將資金管理與現場管理、合同管理、計劃管理、工期管理、成本管理緊密聯係在一起,不斷將壓力轉換為動力,始終實現項目自有資金的良性循環。沒有錢就向工程公司或者集團公司伸手總不是辦法,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企業不開印鈔機,項目才是效益的源頭。如果每一個項目都靠貸款維持運轉,整個企業就會因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停擺。
“工程質量出了問題,我不找施工單位,我隻找工程監理。”一位開明的地方政府官員會見十二局集團董事長史道泉時說,“比如你家裏丟了東西,去找小偷是沒有意義的,他偷了東西早跑了,你到哪裏去找?我要找的是工程監理公司,我雇你來就是‘看家護院’,東西丟了不找你找誰?到我這裏施工,征地拆遷也不要你管,一切征拆由我們負責,如果我的人沒有管好,你可以索賠。”我們不能企求都能遇到這樣開明的政府,這樣開明的業主,但我們應該通過我們的艱苦努力,營造良好的施工環境。
建設與征拆,天生就是一對矛盾。合理訴求與無賴強索糾結在一起,大局利益與局部利益交織在一起,現代文明與傳統觀念碰撞在一起,法規前置與管理滯後困惑在一起,政治需求與經濟規律疊加在一起,讓征拆的壓力越來越大。這種壓力本來與施工企業無關,但壓力總是向弱勢的一方傾斜。我們必須頂住壓力,才能贏得生存空間。隻有不斷強化法規意識、積累政治經驗、適應文化環境、學習社會管理、爭取合法權益,努力將“強勢者”應該履行的責任與義務“歸還”給它,才能真正增強我們的抗壓能力。
風和日麗的環境中,最高大最偉岸的那棵樹,能夠吸收更充足的養分,獲取更充分的豔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陰涼。然而,一旦狂風暴雨、冰凍雪災、沙塵暴來臨,它就要承擔更多的打擊、更大的壓力。各種渠道釋放出的市場信息,新開工項目嚴重不足,說明有的行業建設市場正在出現新的走勢,市場競爭中的強勢企業,無疑要接受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
管理不是扔出的色子,而是緊要關頭打出一張張決勝全局的硬牌。要在弱勢地帶打下一根根樁基,結構一個個平台,硬化一塊塊場地,增強企業應對複雜局麵的承載力。重壓之下挺直腰板,困難麵前從容處置。在維護穩定的框架內,在和諧發展的氛圍中,在信息公開的語境裏,我們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包容“異質思維”,規避各種風險,疏解市場壓力,勇闖道道難關,推進企業管理躍上新的台階。
201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