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你認識自己嗎(1 / 1)

提出這個問題,自己也感到十分突兀,青年節這天上午,機關開了一個支部書記聯席會,主要內容是布置機關作風整頓,突然想起了這個題目。

其實一個人最熟悉也最陌生的莫過於對自己的認識。

20世紀初年,自己買了一台“掌中寶”攝像機,到了工地就一個勁地搖,以為隻要將想拍的現場拍進去就行了,結果,進入編輯程序,幾乎沒有多少可用的鏡頭。工作室的編輯告訴我,攝像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起點、落點,而且在起點、落點上都要停幾秒鍾。研究表明,人的眼睛需要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不斷轉換。沒有落點,所見到景物也就變成了盲點,似乎什麼都看到了,什麼又都沒有看到。

一個平常人知不知古、知不知別人、知不知天文地理,還不是很重要,但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就特別重要了。今天的社會,每個人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很多、很自由,那我們就要考慮怎麼能舒適地享受這一快樂,不給別人添堵的同時,也別給自己添堵。我們的行為空間也很大,我們的隊伍分散全國甚至海外,我們怎麼能讓工作和生活中的行為既不給企業添麻煩,也不給自己設障礙。

很多人不認識自己,是對自己的短板一無所知,是對自己的缺陷不敢麵對,是對自己的弱點刻意掩飾,找不到人生的“起點”與“落點”,把自身司空見慣的“盲點”看成了“亮點”。批評難,作自我批評更難。人類發明了鏡子,能夠清清楚楚一點不走樣地看清自己,努力將自己的麵部修飾得幹幹淨淨,孤芳自賞之餘卻又多了一分恐懼,這恐懼就來自唐太宗的那句名言。

智者從來不自欺欺人,智者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都能徹悟,且能坦然麵對。所以,他的言談舉止很少失範,他的行為總是恰到好處。人貴有自知之明,因為稀缺而為“貴”。無知無畏、膽大妄為、盲目自大、自以為是、自鳴得意、自吹自擂、剛愎自用,都是對自己無知的外在表現。其實,單從道德角度去批判一個人工作無所用心、辦事無所作為、專業無所建樹,甚至因其不負責任或者為了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造成不良後果,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中西哲學傳統中,思想家從來不相信有一種“徹底的惡”。中國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在西方神學裏,魔鬼也是天使出身。康德用“反常的惡意”來描述惡行背後可理解的動機。

隻有完善的製度和機製,才能引導人們客觀審視自己,不斷自省自知,不斷完善自我。要通過修補製度缺陷,規避或者限製人性中惡的一麵。很多民族的文明進程,就是法製法規製度不斷完善的進程。在企業發展進程中,我們建立了很多製度、規範、標準,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考核機製,這些製度、規範、標準,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能力上的不足,校正行為上的偏差,提升綜合素質。

在最近召開的集團公司領導幹部大會上,董事長、黨委書記史道泉要求機關相關業務部門要在全集團組織開展“學標準、用標準”活動,包括行業標準、企業標準,以及各專業各工種各崗位的規範、職責、製度、規定等等,都是開展活動中每個人必須學習把握的主要內容。標準就是一把尺子、一麵鏡子,能夠幫助我們量短長、正衣冠、塑形象。處處用標準說話,事事在規範內行動,就讓“不該發生的事故”遠離我們的現場。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多一些自知,少一些自大;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成熟,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放任;多一些嚴密,少一些隨意。就會使我們更加聰明、更加智慧、更加明朗起來,就能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主宰自己的心靈,成就完美的人生。

201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