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梁——兼談創新成果的培植與采擷(1 / 2)

有過海外建築市場施工管理經曆的同誌,都會對采用國際通行標準與擁有現場管理話語權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有時,為了解決一項施工難題,即使你有最先進的方法,有最可靠的安全質量保證,有最高的勞動生產率,甚至有在國內施工生產實踐中被反複證明過的成熟經驗,但在海外市場付諸實施卻十分困難。你必須拿出一套經過論證、驗算和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的規範性文件,這樣的工法才能在現場應用。

中國建築施工企業生產的很多建築產品,早已達到或領先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在鐵路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建設中,“中國製造”完全可以代表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即使是國內公認的優秀施工企業使用的“中國標準”,卻很難被國際建築市場所認可。很多建築產品需求旺盛,包括一些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都奉“歐洲標準”、“德國標準”、“法國標準”、“美國標準”為圭臬。采用誰的標準,誰就擁有標準應用的話語權。因為你所采用的標準沒有被國際公認,缺乏可靠性,施工企業的很多生產行為都被視為違規,或者需要重新驗算,即使驗算的結果是千真萬確。而這種“二次檢驗”就要浪費數量驚人的社會資源,導致生產成本增加。

其實,我們的企業家對商業成功的追求與渴望一點也不弱於外國的企業家,我們的創造力一點也不弱於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特別是在建築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創新能力,都不低於一些國際知名建築施工企業。然而,建築業的“中國標準”沒有被世界各國所廣泛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在於我們缺乏對創新成果的培養與采擷,缺乏對標準的規範與堅持,缺乏建築產品民族品牌的建立與維護。

中國建築施工企業必須麵對現實,堅持科學發展觀,在創新中不斷提升“中國標準”的公信力,依靠創新不斷提高“中國製造”的技術含量打造優秀民族品牌,贏得國際競爭的話語權。

曾被鐵道部稱讚為中國建築施工企業“王牌軍”的十二局集團,其市場信用評價之所以能夠走在全行業的前麵,產生被業內廣泛認可的“十二局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年來,特別注重建立一個好的創新體製,好的競爭秩序,好的製度環境,不斷提升建築產品的研發能力。2008年是十二局集團“科學管理年”,是個創新成果豐收年,這一年僅獲得集團公司一、二、三等獎的創新成果就有34項,當年年底企業就將這些成果彙編成冊,送到全集團項目管理者手中,就成果的快速轉化而言,這已經是邁出了一大步。然而,董事長張宗言(現任中國鐵建副總裁)卻認為這樣的創新成果推廣速度還不夠快:“優秀創新成果,必須成熟一個,總結一個,推廣一個,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創新成果變成全集團現實的生產力。”他特別強調創新成果轉化的鮮活性、及時性、有效性,集團公司機關要貼近生產一線,在火熱的生產實踐中,及時發現、總結、推廣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