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深 在現代社會,文化程度製約著人的生活質量。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就不可能有生活的高品質。正如高爾基所說:“隻有知識才是力量,隻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誠實地愛人,尊重人的勞動,由衷地讚賞無間斷的偉大的勞動的美好成果;隻有知識才能使我們成為具有堅強精神的、誠實的、有理性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曾對20多個國家、5萬多名婦女作了“婦女文化程度與育兒質量”的專題調查,結果顯示:不論東方或西方,不論窮國或富國,接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女性生下的孩子在質量上都比未完成小學學業的女性生下的孩子高出一籌。具體表現在一生下來身體較重,消化較好,夜間少哭鬧,說話、學步較早,體重身高增長較快,入學後成績普遍較好。
體格要壯 英國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斯賓塞說過:“良好的健康的狀況是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金。”
患有相同遺傳疾病的人結婚,下一代得遺傳病的幾率就高。如果夫妻一方染色體異常或患有代謝性疾病,便可能將這些先天性智力缺陷傳給孩子。如精神分裂症就有明顯的家族史,患者子女發病率達16.4%,高出正常人近20倍。如果一個人的祖父是聾人,和正常人結合,子女出現聾啞的幾率為10%;如果和聾人結婚,子女聾啞的出現率在80%以上。
現在有很多家庭為子女選擇配偶時,很注意對方三代之內是否有遺傳病史,這是很有道理的。
年齡差要大 男女雙方要有一定的年齡差,尤以男子的年齡高於女性為佳。有學者發現,兒童智力超常者與父母年齡有很大關係。統計世界2000多名天才人物(包括科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學家、藝術家、作家、詩人等)出生時父母的年齡,結果發現,他們的父母年齡差都比較大。其中父母年齡相差最小的7歲,最大的竟差50多歲,平均年齡差在15.4歲。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出生時,父親44歲,母親18歲,相差26歲。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父母年齡差有五十多歲。
學者對這種現象的解釋為,後代的智力遺傳,大多來自父親,父親年齡大,智力就相對成熟。而母親年紀輕,會給胎兒在母體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利於胎兒發育。所以這樣出生的後代智商較高,容易出現天才人物。
家風要正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等,是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風格,包括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行為準則。
家風是由家庭成員的態度、行為及輿論營造的,存在於家庭日常生活中,表現在成年人處理各種關係的態度和行為中。家風優劣將決定所有家庭成員的思想、行為、情感、性格等個性心理品質,對於組織未來家庭影響極大,對方家風如何,也是不能不考慮的重要因素。
距離要遠 即選擇的配偶與自己的出生地、居住地距離要遠。北京大興縣西紅門鎮曾做出一項決策,要麵向全縣、全市以及全國娶媳婦、招女婿。凡是外招遠娶來有學曆的,政府給予一定獎勵,並由鎮政府負責解決戶口和工作問題。鎮政府做出這項規定的原因是,該鎮原是清朝皇族的狩獵場,因而成為天子腳下的繁榮所在。婚不出村嫁不出鎮的風俗由來已久。這種“亞近親”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在全鎮1100名學生中竟有130多人智力低下,占11%還強。
有學者認為,夫妻雙方距離越遠,風俗文化、自然環境、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都會對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利於優生。相反如果相距太近,特別是同一村子的青年男女結合,因同飲一井水,同吃一種糧,同化在一種文化氛圍之中,是不利於優生優育的。因而應提倡跨市、跨省的婚姻。
張長生先生在《培養神童方法大全》一書中推薦了這樣的擇偶準則:“形象和健康,健康是主要的;現實和發展,發展是主要的;家庭和本人,本人是主要的;學曆和能力,能力是主要的;崗位和表現,表現是主要的。”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值得青年男女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