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走出智力開發的誤區(1 / 2)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也是年輕父母的共同願望。因而,早期智力開發就成了許多家庭的自覺行動,教識字、教算術、背唐詩、學寫字……恨不得一下子把人類已有的知識全部裝入孩子的大腦,似乎隻有這樣,父母才算盡到了責任,孩子才能出類拔萃,智力超群。

事實並非如此。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節目曾接待了一位叫申統麾的小女孩。她1歲零7個月開始識字,4歲認識了漢字4000多個。父母認為孩子智力超常,是神童,急不可待地要送她上學。經心理專家測驗,小統麾對許多詞隻能夠在她所熟知的故事裏理解,而不能準確把握詞義。數學方麵她連13-7也不會做。另外,她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遵守紀律,不能與人相處,時刻不能離開媽媽。專家認為,這均是心智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中國青年報》載,小女孩晴晴4歲能背唐詩20首,識字 100多個,還會算10以內的加減法。別人都誇晴晴聰明,她的母親心花怒放。然而經專家測試,晴晴的智商僅為92,屬於正常偏下水平。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這正是某些年輕父母所犯的共同錯誤,即在智力開發中存在片麵性,走入了誤區。他們把識漢字、背唐詩等當做智力開發的全部內容和手段,注重了對孩子記憶力的開發或機械記憶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智力開發的其他方麵。

美國著名學者吉爾福特提出,智力包括120個智力因子,依據測試的方法可以提取出80個,“麵目”還不十分清楚的30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有10個。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關係、應用、思考、記憶、評價、認識、轉換等等。日本英才幼兒園采取科學的方法,變換不同的手段,製作各種教具,以一周為單元輪流對智力因子逐個進行刺激,以達到早期智力開發之目的。因此,可以說,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也要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特點,結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以孩子最可接受的形式和內容來進行。

一般說來,對於新生兒首先要“從訓練五官開始”,這是M。S。斯特娜夫人和劉衛華共同的認識和做法。劉衛華首先訓練的是女兒劉亦婷的耳朵。之所以先從耳朵開始,是因為她從書中了解到,嬰兒的聽力比視力發展得要早。而且孩子學習語言,積累詞彙,主要也是依賴聽覺。接受聽力訓練以後,孩子的學習能力就能大大增強。在味覺方麵,劉衛華在飲食上始終堅持“清淡原則”,以避免女兒養成多吃糖和鹽的壞習慣。她還認為,對孩子的爬行訓練很重要,因為俯臥是最適合幼兒的活動姿勢。嬰兒在爬行的時候,其頸部肌肉的發育加快,頭抬得高,可以自由地看周圍的東西,孩子受到各種刺激的機會增多,這樣能大大地促進其大腦的發育,使孩子變得聰明。

在女兒劉亦婷剛滿月之後,母親就推著她的小腳丫訓練她爬行。不到20天,女兒就能“視覺跟隨過中央線了”,比國際通行的“丹佛小兒智能檢查”測定的平均值早出現20天左右;4個月大時,就已經會自己翻過身來,一撅一撅地躍躍欲爬,比平均值提早兩個月……這使劉亦婷變得感覺靈敏,反應積極。

在整個幼兒時期,感覺和知覺的發展最為迅速,並日趨完善。例如,3~4歲的幼兒已經能夠初步辨認紅、黃、橙、綠、藍、紫等顏色。3歲幼兒判斷圖形形狀的錯誤率還高達50%,到4歲就下降為30%,5歲的孩子判斷就基本沒有錯誤了。根據這個特點,可以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引導他們玩一些色彩鮮豔的積木,教他們辨別積木的各種顏色和形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