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知覺能力在4歲左右得到較快發展。4歲的孩子能辨別前後方位,5歲時能辨別左右方位,6歲時就能完全正確地辨別前後、左右、上下六個方位了。時間知覺也有所提高,四五歲的孩子能較好地運用“早晨”、“中午”、“晚上”之類的詞彙,正確地理解、分辨“昨天”、“今天”、“明天”。家長要根據孩子的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適時進行教育和訓練。
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的。要知多運動,多強健;多遊戲,多快樂;多經驗,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小孩子的動作和遊戲。”因此,父母要注意在遊戲中開發智力。在玩具的選擇上,要考慮對孩子心智發展的影響。0歲~1歲選擇感知觸摸玩具;1歲~2歲選擇走動玩具;2歲~3歲選擇難度較低的智力玩具和模仿玩具,如跳棋、五子棋、建築模型、電子琴等。還可以通過使用放大鏡、磁鐵、指南針、溫度計等,在玩耍中不斷增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時,還要注重在日常生活進行智力開發。山西的高芸香女士,能巧妙地把突然停電轉化為開發智力的機會。她以愉快的口吻提出“看誰先給爸爸媽媽帶來光明。”三個孩子紛紛響應,“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不但忘記了停電帶來的不快,而且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情地向父母呼籲:“帶領你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大自然能激發孩子的情感,能使他的語言變得生動、豐富!讓你的孩子盡可能多的發現問題!”可見,開發孩子智力就要經常引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去活動身軀,感知事物,呼吸新鮮空氣,探索自然奧秘,享受其中的樂趣,收到愉悅身心的效果。
國外一項跟蹤調查顯示,過早接受知識的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通常表現出色,升入高年級後,優勢就會逐漸消失,有些孩子甚至出現學習障礙,他們通常比較平庸,而且幸福感低於其他人。這也正是一些父母所犯的共性錯誤,隻注意表麵化的知識傳授和語義符號方麵的訓練,為孩子頭腦中輸入了大量的毫無意義的音節,過早地把孩子引入了概念世界,忽略了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而這兩個方麵對於兒童的智力發展恰恰是至關重要的。
人有10個手指,鋼琴有88個琴弦,隻有反複訓練,10個手指才能運用自如;隻有彈響每一根琴弦,才能區分各個琴音的微妙區別。如果單單使用一兩個手指,反複彈響一兩根琴弦,就不能演奏出美妙絕倫的樂曲來。智力開發的道理也是如此。
以上認識並不是說,兒童識字、背詩、數數等毫無意義,而是不能把它作為智力開發的全部。應該叫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自由自在地去遊戲,帶孩子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中去活動,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事物,用圖形、符號、概念、行動去思考問題,用他們的思維去評價各種現象,找出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係,這樣才能達到早期智力開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