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揠苗助長不可取(1 / 1)

“揠苗助長”是《孟子·公孫醜章句上》中的一則故事,意思是:從前宋國有個性急的人,嫌他田裏的禾苗長得太慢,因而把它們一棵棵地往上拔。拔了以後看看,禾苗果然高得多了。他又興奮又疲乏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一下子長起來啦。”他的兒子聽了,很覺遲疑,趕到田裏去一看,隻見禾苗全都枯死了。

社會發展到今天,在農業生產中揠苗助長者絕不會存在,但在教育子女上揠苗助長者仍不乏其人。譬如,有的家長托熟人,拉關係,找學校,想方設法把自己不足齡的孩子送進小學,他們錯誤地將兒童早期智力開發與早上學等同起來。

美國學者戴蒙德在1983年對夏威夷學校的154000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12月份出生的兒童(該地區入學年齡限製在12月31日前)被診斷為無學習能力的,大約是同年1月份出生兒童的2倍。

1957年以後,由於前蘇聯的衛星上天,“促動”了美國的“課程下放”。同時,兒童過早上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問題越來越嚴重。數年後,教育科學研究者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955年,福雷斯特對新澤西州蒙特克萊500個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學生進行研究後指出,那些很聰明但入學時年齡很小的學生常常不能發揮他們的潛力。因為他們體力上不成熟,情感上不穩定,與同學老師的交往中缺乏能力。從初中開始,他們中有50%的人隻能得3分。通過調查,進而發現,那些天資聰穎、適時入學的孩子,一般都能愉快順利地度過他們的學校生涯。

對於兒童來說,他們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一歲的年齡差,將可能形成智能與身體上的極大差異。即使同樣年齡的兒童,由於心理成熟度的不同,他們的行為年齡可以相差一到兩歲甚至更多,從而導致在對“學習的準備”上差異更大。在無法準確判定孩子的行為年齡時,適齡入學會對孩子更為有利。

北京師範大學許燕博士介紹,在一項對兩所小學100名“提前上學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中,對“您的孩子對上課、做作業感興趣嗎”的回答是,感興趣占18%;興趣一般的占65%;不太感興趣的占17%。對“您的孩子在班上成績好嗎”的回答是,成績好的占2%;成績中等的占31%;不太理想的占56%。“您的孩子上課40分鍾能堅持得住嗎?”結果是,6%坐不住;18%有點吃力;76%還可以。“您的孩子在班上年齡小,感覺如何?”5%感到吃虧;26%感到自豪;65%感到勉強過得去。從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孩子的表現並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和預期。

有人會說,有的孩子提前入學,成績也不錯(我們不能否認確有少年早慧者,但這隻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均為智力正常兒童)。誠然,未足歲兒童上學確有能跟上班的,但是他們比其他同學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是以大腦過度疲勞為代價的。許多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就像用暖水瓶倒水一樣,雖然兒童也能做到,但要比成年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我們奉勸家長們不要送未足歲兒童,特別是小男孩提前入學。

不僅孩子入學不可隨意提前,就連三歲以前入托也同樣是不利於幼兒成長的,這是世界著名育兒專家提出的忠告。澳大利亞的史蒂夫·畢德甫是一位具有20多年臨床經驗的醫生,也是世界著名的育兒專家,他警告說,把3歲以下的幼兒放進托兒所中不利於他們的發育成長。因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幼兒往往更具有攻擊性,並常常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畢德甫說:“最好的托兒所會盡力滿足生活在群體中的每個幼兒的需要,但往往力不從心;而最差的托兒所則玩忽職守,令人恐懼,裏麵的幼兒孤獨而不知所措。”

在我們的近鄰韓國,心理學家不但反對“揠苗助長”,而且還提出了“慢速培養”孩子的觀點。他們認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的父母必須要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凡事不能操之過急,要有懂得等待的智慧。”這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來說不乏為一個良好的忠告。

“慢慢培養”並不意味著推卸教育孩子的責任,對他們的成長漠然置之。相反,它更需要父母具備等待的智慧,需要家長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需要我們少一些浮躁和功利,多一些理解和冷靜。因為成人缺少等待,許多“花期”特別的孩子就會遭受被疏遠、被歧視的厄運,而這對於極度重視別人看法和態度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許多“瓦特”、“牛頓”、“陳景潤”、“華羅庚”因此被埋沒。無數事實無可爭議地證明了盲目求快是極端短視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不但達不到促進孩子快速成才的目的,而且會造成拔苗助長、扼殺孩子前程的惡果。

畢德甫的忠告和韓國專家的提示,對於那些急於打工賺錢而將孩子提前入托、急於孩子“成才”而讓孩子提前入學的年輕朋友是一個重要提醒,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可存機變之心,行機變之事”,不要因眼前的利益或急功近利而貽誤孩子的成長,不要違背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